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8章 仁礼关系

第8章 仁礼关系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己矣。”

【注释】

巧笑倩兮:笑容灵巧动人;

美目盼兮: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辉(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素以为绚兮:以素色(底色)成就绚丽(可能是佚句或子夏的引申)

绘事:绘画之事;

后素:先有素色底子,再施色彩。

礼后:礼是后于本质的吗?

起予:启发了我;

商:子夏之名。

【大意】

子夏问道:“笑容灵巧动人,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辉,以素色成就绚丽,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之事先有素色底子,在施色彩。”子夏说:“礼是在有仁德之之心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子夏从诗句中悟出礼以仁为本对我都有所启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子夏顿悟由绘画推及礼仪,意识到礼如同色彩,人需要有质朴的仁德(素),才能承载礼仪文饰(绚)。

【故事】素绢上的礼乐

鲁国的秋日,阳光柔和而温暖,微风轻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漫步在乡间小道上,他们的身影被金黄色的麦浪所映衬,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当他们路过一座漆园时,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原来是一群匠人正在绘制祭器,他们专注地工作着,手中的画笔在木架上舞动,如同跳动的音符。

子夏被这场景所吸引,他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匠人们的工作。只见匠人先用素绢绷紧木架,然后用赭石和朱砂等颜料,一层一层地晕染上去,最后再用金粉勾勒出神兽的纹样。这些祭器在匠人的巧手下,逐渐展现出华丽而庄重的色彩。

子夏突然指着那素绢问孔子:“夫子,您看这素绢,如果没有它作为纯白的底色,那金纹还能如此辉煌地显现出来吗?”

孔子微笑着回答道:“这便是‘绘事后素’的道理啊。”

子夏若有所思地沉吟片刻,然后将目光投向远处正在举行祭祀仪式的人群。主祭者站在祭坛前,他的仪态端庄,动作规范,但子夏却注意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焦躁。

子夏心中豁然开朗,他对子贡说:“礼,是否就如同这金纹呢?如果人心没有‘素’,也就是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即使外在的行为再符合礼仪规范,也不过是一种虚饰罢了。”

孔子目光一亮,抚掌叹道:“商啊,你竟从祭器纹样中见到礼的真谛!且看——”他转身指向那正在忙碌的匠人,接着说道,“这素绢看似朴素无华,却能托起万彩;而人心若无仁德,那所谓的礼便如同浮彩一般,极易褪色。”

归途中,子路心中仍有疑惑,忍不住问道:“夫子,难道这礼法就不重要了吗?”子夏微微一笑,俯身拾起一片飘落的黄叶,缓缓说道:“这叶子若没有脉络,便会很快腐烂;然而,若是离开了树干的滋养,即便脉络再美,也不过是一具枯骨罢了。礼,就如同这叶上的脉络,而仁德,则是那树之根本啊。”

孔子闻言,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他停下脚步,取过身边的琴,轻轻弹奏起一曲《鹿鸣》。那琴声清越中正,宛如天籁。众人闻听此曲,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仿佛领悟到了什么。

孔子的琴音如潺潺流水,流淌在众人耳畔。在这美妙的乐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一位操琴者端坐于前,他的心中有着一片纯净的“素”,而那礼,就如同琴曲中的宫商角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