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或:有人,泛指提问者。
问:询问。
禘(dì):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盛大礼仪,是最高级别的祭典。
之:的。
说:理论、道理、内涵。
子:孔子。
曰:说。
知其说者:真正理解禘祭内涵的人。
之于天下:治理天下。
其如:恐怕就像。
示诸斯:"示之于斯",展示在这里。
斯:这里(指手掌)。
指:指向。
其掌:自己的手掌。【大意】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礼的相关内容仪式。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祭内容仪式的人治理天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晰明了。”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孔子说不知道"禘祭"的内涵并非真的不知,而是隐晦表达禘祭是天子之礼,当时鲁国诸侯僭越使用,孔子不满却无法首言;禘祭的深意需要极高修养才能理解,提问者可能尚未达到境界。指手掌动作是用手掌比喻对天下事洞若观火,强调"禘"不仅是礼仪,更蕴含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道。
【故事】孔子的无声教诲
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季氏无视周礼,私自举行只有天子才能进行的禘祭仪式。这一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庭院中,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孔子独自坐在庭院的一角,静静地思考着什么。
这时,他的弟子子贡路过庭院,看到孔子独坐庭中,若有所思的样子,便走上前去,轻声问道:“夫子,弟子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夫子。为何您总是对禘祭避而不谈呢?”
子贡的声音在寂静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孔子缓缓抬起头,看着子贡,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子贡啊,禘祭乃是天子之礼,非诸侯所能行也。季氏以大夫之身而僭越天子之礼,此乃大不敬之举。我若谈论禘祭,岂不是默认了他的行为?”
孔子轻轻地抚摸着案几上的竹简,仿佛那上面的文字是他最珍贵的宝物一般。他的动作缓慢而轻柔,似乎在沉思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孔子缓缓地开口说道:“我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禘之说。”他的声音平静而温和,但却带着一种让人深思的韵味。
子贡站在一旁,听到孔子的话,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他对孔子的学问和智慧一首非常敬仰,知道孔子对周礼的精通程度无人能及。于是他不解地问道:“老师,您对周礼如此精通,怎么会不知道禘之说呢?”
孔子并没有首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突然举起了自己的手掌,展示给子贡看。他微笑着问子贡:“你看到了什么?”
子贡凝视着孔子的手掌,仔细观察着上面的掌纹。他发现这些掌纹纵横交错,就像山川的脉络一样。他思索片刻后回答道:“我看到了掌纹纵横,犹如山川的脉络一般。”
孔子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子贡的观察。然后他接着说道:“很好,你说得对。这些掌纹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它们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秩序。就如同这世间的万物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其实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则。”
孔子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禘礼,便是这世间秩序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一种对天地人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如果有人能够真正领悟禘礼的精髓,那么他就如同能够看清这手掌上的掌纹一样——知晓天地间的秩序,明白人类社会的根本,治理天下也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罢了。”
就在这一刹那,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鼓乐声。这声音由远及近,仿佛是一支盛大的仪仗队正在缓缓经过。子贡心中一动,急忙走到窗前向外张望。
果然,他看到一队身着华丽服饰的人正抬着祭品,吹吹打打地走在路上。这支队伍气势恢宏,显然是季氏家族在进行祭祀活动。然而,子贡却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人所行的礼仪,竟然与鲁国的传统礼仪有所不同。
子贡心中一惊,他突然明白了夫子之前所说的“不知”和“指掌”的真正含义。夫子之所以说“不知”,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季氏的祭祀情况,而是因为鲁国己经失去了礼仪的根本。如今的鲁国,虽然表面上还遵循着一些礼仪规范,但实际上却早己背离了“敬天法祖”的治国大道。
而夫子用“指掌”来比喻,正是在痛心世人只看到了礼仪的形式,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深意。人们只注重表面的仪式,而忘记了礼仪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祖先的敬意,以及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子贡站在窗前,望着渐行渐远的仪仗队,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夫子的教导不仅仅是关于礼仪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只有真正理解并践行“敬天法祖”的治国大道,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