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3章 奥灶之辩

第13章 奥灶之辩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王孙贾:卫国大夫,掌兵权,暗示其有政治意图。

问曰:提出问题,带有试探性质。

媚:讨好、巴结。

奥:屋中西南角,祭祀地位尊贵但无实权的家神(象征国君或正统权力)。

灶:灶神,地位低但掌饮食(象征实际掌权者或近臣)。

不然:不对,首接否定俗谚逻辑。

获罪于天:违背天道、丧失原则。

无所祷:所有祈祷都无效,暗示彻底失去救赎可能。

【大意】

王孙贾向孔子请教:“俗语说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讨好掌实权的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你这样说是不对的, 若背离天道或丧失原则,巴结谁都无济于事。”春秋时期卫国政局复杂,王孙贾可能借俗谚探问孔子政治立场。

【故事】夫子的“天道秤”

卫国的宫廷之中,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国君的地位形同虚设,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权臣弥子瑕。他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无人敢与之抗衡。

在一次盛大的宫宴之后,夜色己深,月光如水洒在宫廷的庭院里。王孙贾邀请孔子一同赏月,漫步于宫廷的小径上。走着走着,王孙贾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宫墙上的一个“奥神龛”,然后又指向厨房的“灶神位”,问道:“夫子,您可知道如今卫国人都去哪里烧香吗?”

王孙贾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缓缓地抬起手,看似随意地擦拭着手中的佩剑,然而那动作却显得有些刻意。

“奥神居于庙堂之高,享受着众人的供奉和朝拜,却对人间的烟火气息一无所知。相比之下,灶神虽然地位低微,却能知晓每家每户的炊烟升起。”王孙贾的话语中带着些许讽刺意味,他的目光若有似无地落在孔子身上,“若是夫子您愿意指教一下弥子瑕大人,想必他会受益匪浅。”

孔子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目光落在王孙贾手中的佩剑上,然后轻轻弯腰拾起一片落叶。这片落叶在他手中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它吹走。

孔子将这片落叶轻轻地放在剑刃之上,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叶落可以随风飘荡,剑锋能够斩断金石,但这片落叶若想要依靠剑锋的力量飞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他的声音平静而温和,却在这平静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话音未落,只见那片落叶在剑刃的切割下瞬间裂开,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撕裂一般。

孔子和王孙贾继续前行,路过市集时,他们看到一个小贩正悄悄地将一些钱币塞给税吏。王孙贾见状,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贩夫倒是懂得‘宁媚于灶’的道理啊。”

孔子看着这一幕,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从摊位上买下一串干鱼,然后递给了不远处的一个乞丐。乞丐接过干鱼,满心欢喜地连连道谢。

孔子转过身,看着王孙贾,反问道:“若是灶神受贿,允许小贩在鱼中掺入沙子,而食客因此中毒,那么这些人又该向谁祈祷呢?”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响起一阵雷鸣,紧接着暴雨如注,倾盆而下。集市上供奉的奥神和灶神的神像在雨中显得有些黯淡,它们的色彩在雨水的冲刷下渐渐褪去。

三日后,弥子瑕派遣使者前来,呈上一块精美的玉璧,并请求拜见孔子。孔子欣然接受了玉璧,但并未立刻召见弥子瑕,而是将玉璧悬挂在院子里的一棵梨树上。

弟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看着那块温润的玉璧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孔子微笑着对弟子们说:“这块玉璧价值百金,然而它却如此沉重,以至于压得树枝都低垂下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天道就如同这棵梨树,它本应笔首而挺拔。然而,如果人们为了私利而使它弯曲,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像这树枝一样——”

话还没说完,只听得“咔嚓”一声,那原本低垂的树枝突然折断,玉璧也随之坠地,瞬间粉碎成无数碎片。

众人惊愕地看着这一幕,一时之间都沉默不语。孔子见状,缓缓说道:“这便是违背天道的后果啊。”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