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5章 夫子问礼

第15章 夫子问礼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太庙:是古代君主祭祀祖先的宗庙,鲁国太庙供奉周公;

每事问:即对每件礼仪细节都主动询问。

或:指有人;

孰谓:即“谁说”;

鄹(zōu)人之子:是孔子代称(鄹是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邑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

知礼:即通晓礼制。

【大意】

孔子进入太庙时,对每一项礼仪细节都虚心请教。有人就讽刺道:“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礼?进了太庙,事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闻后回应:“这正是礼的精神啊!”孔子以“每事问”的谦卑姿态,体现对礼制的敬畏之心。他并非不懂礼,而是以审慎态度对待祭祀细节,既避免因疏忽失礼,又传递“礼”的本质——不自满、不妄断,以实践印证学问。面对质疑,孔子点明“礼”不仅是形式规范,更是内在的真诚与敬畏。

【故事】

鲁国太庙秋祭前夕,整个太庙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庄重的氛围之中。年轻的孔子,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以助祭的身份,在这筹备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孔子手持一卷竹简,那竹简在他手中仿佛是一件稀世珍宝,他小心翼翼地翻阅着,目光专注而锐利。他的任务是核对祭器的摆放角度,确保每一件祭器都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在祭祀仪式中。

孔子走到俎案前,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铜豆的位置。他微微弯腰,将竹简凑近铜豆,仿佛要透过那古老的器物,探寻其中蕴含的深意。然后,他抬起头,面带微笑,向站在一旁掌灯的老仆躬身请教道:“敢问铜豆置俎案东侧,可是取‘震位生阳’之意?”

老仆闻言,不禁愕然。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大夫之子,似乎不敢相信他会问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老仆心想:“大夫之子,理应熟知这些礼仪之事,怎连此等小事都不知?”然而,面对孔子那谦逊而诚恳的态度,老仆还是决定回答他的问题。

这一幕恰好被旁观的士人叔孙武撞见,他的嘴角扬起一抹不屑的笑,如同一把锋利的剑,首刺孔子的尊严:“鄹人之子徒有虚名!若真知礼,何须问贱役之人?”讥讽声如同一股刺骨的寒风,传入孔子的耳中,然而他却神色自若,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岳,继续向乐师询问编钟的击节之数。 次日,叔孙武如一只骄傲的公鸡,故意当众质问:“君既以知礼闻名,为何事事询问仆从?”

孔子一脸肃穆地回答道:“礼啊,就如同那古琴一般,琴弦用久了便容易断裂,音调固定不变则容易出现偏差。这太庙的礼仪,己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即便有典籍记载,也难以避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增减。我之所以询问,并非是因为我对此一无所知,而是担心自己所知晓的这些,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偏执,从而违背了礼的本质和真谛啊。”

言罢,孔子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用手指向殿中一座青铜甗,接着说道:“诸位请看,这座青铜甗,本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然而如今它却被用作祭祀的礼器。倘若我仅仅只是按照古书上的说法,称其为‘炊用’,却对如今人们用‘敬天’的礼仪来陈设它这一事实视而不见,那么我岂不是完全错误地理解了礼的意义所在吗?”

叔孙武听后沉默不语,而周围围观的人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孔子的观点。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