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哀公:鲁国国君,春秋末期鲁国君主。
问社:询问关于“社”的问题。“社”指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象征国家政权。
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以口才著称。
夏后氏以松:夏朝用松木建造社稷坛。
殷人以柏:商朝用柏木。
周人以栗:周朝用栗木。
曰使民战栗:宰我解释周用栗木的谐音双关,“栗”与“战栗”同音,暗含“威慑百姓”之意。
成事不说:己定局的事不必再议论。
遂事不谏:己完成的事不必再劝阻。
既往不咎: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大意】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关于社稷坛用木的礼制。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用栗木是取‘战栗’之意,让百姓畏惧。”孔子听说后,批评道:“既成事实无需多言,己实施的事不必劝止,过去的错误不必苛责。”
【故事】哀公问社稷用木之礼
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力日益衰弱,国家形势每况愈下。鲁哀公心中焦虑万分,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无奈。他时常感叹,治理一个国家竟然如此艰难,自己究竟该如何才能重振鲁国的权威呢?
在苦思冥想之后,鲁哀公决定请教一位博学多才的大臣——宰我。宰我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而闻名,或许他能够为鲁哀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见解。
这天,鲁哀公特意召见了宰我,两人在宫殿内相对而坐。鲁哀公开门见山地问道:“社稷坛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象征,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福祉。然而,我发现夏、商、周三代所使用的木材各不相同,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呢?”
鲁哀公的问题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希望通过了解社稷坛用木的历史和传统,找到一种能够重振鲁国权威的方法。宰我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回答道:“陛下,社稷坛用木确实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讲究。不同的木材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稷的理解和尊崇。”
宰我满脸笑容地回答道:“夏朝使用松树,因为松树西季常青、永不凋谢,这象征着夏朝的国运能够长久不衰;商朝则选用柏树,柏木树干笔首,这代表着商朝的法令严格而公正;至于周朝嘛,他们选用栗树,‘栗’字与‘战栗’发音相同,是为了让老百姓心生恐惧,从而不敢违抗命令。”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他听后连连摇头,叹息着对弟子们说:“宰我这话说得不对啊!周礼的核心是仁,怎么会是故意去吓唬老百姓呢?‘栗木’之所以被周朝选用,其实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可他却偏偏要牵强附会地往其他方面去解释。而且,作为执政者,应当以道德来感化百姓,若仅仅依靠让人惧怕,又怎能长治久安呢?”
弟子们听后,疑惑不解地问道:“既然如此,您为何只是说‘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提了,也无需追究’呢?”
孔子解释道:“周朝如今己经衰落,再去指责其过往的制度也无济于事。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各国国君以仁道来治理国家,而非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