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3章 乐合天地

第23章 乐合天地

【原文】

子语(yù)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zòng)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子:孔子。

语(yù):告诉。

鲁大师:鲁国掌管音乐的官员。

乐(yuè):音乐的道理。

其:大概。

可知:可以被认知、有规律可循。

翕(xī):合聚、和谐。

如也:……的样子。

从(zòng):展开、发展。

纯:纯净和谐。

皦(jiǎo):清晰分明。

绎:连绵不绝。

以成:以之而成,即以从之纯如、皦如、绎如三者而成。

成:完整、完成。

【大意】

孔子给鲁国乐师讲乐理。他说:“奏乐是有规律可循的,音乐开始的时候,各种乐器和谐共鸣;乐曲展开时,声音纯净和谐,节奏分明,各个音节都清洗可辨,乐音连绵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首至整部乐曲演奏完成。”这段话也反映的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故事】春秋乐事:师囊悟道

公元前505年,鲁国太庙。

年轻的乐师襄眉头紧紧地皱着,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站在摆满编钟的房间里,这些古老的乐器在暮色的映照下,泛着一层青铜特有的冷光,显得格外肃穆。

明天就是祭祖大典了,而他新谱写的《清庙》之乐却始终无法达到完美的状态。尤其是在第三乐章,钟磬与琴瑟的声音总是相互冲撞,让整个曲子听起来有些杂乱无章。

师襄心烦意乱地摆弄着编钟,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然而,无论他怎样调整,那恼人的不和谐音总是如影随形。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从殿外传来:“闻弦歌而知雅意,师襄子所困者,乐之序乎?”

师襄猛地转过身,只见孔子身着宽袍缓带,步履稳健地立于阶前。他的身后,还跟着三五个弟子,皆面带微笑,似乎对眼前的情景并不感到意外。

师襄急忙迎上前去,躬身行礼道:“夫子来得正好!学生新谱之乐,始作时尚能和谐,但至中段则声乱难继,实不知如何是好。”

孔子微微一笑,向身旁的弟子示意了一下。弟子心领神会,快步上前,将一把七弦琴轻轻地放在孔子面前。孔子缓缓盘膝坐下,双手轻轻抚过琴弦,仿佛在与这古老的乐器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

“乐如江河,请观之。”孔子轻声说道,他的声音如同平静的湖面,没有丝毫波澜,但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说罢,他的指尖轻轻触碰琴弦,刹那间,五音乍起,如同一股清泉从山间涌出,自然而流畅,浑然一体,毫无违和之感(翕如也)。

随着琴声的逐渐展开,那声音就像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纯净、明亮的感觉(纯如也)。突然间,孔子的左手在琴弦上轻轻揉动,如泣如诉,右手则迅速地勾剔琴弦,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符各自坚守着自己的位置,相互呼应,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璀璨而有序(皦如也)。

最后,当琴声渐渐减弱,余音却如袅袅炊烟,似断还连,仿佛在空气中留下了一丝淡淡的痕迹(绎如也)。待最后一丝震颤消弭于暮鼓声中,众人这才如梦初醒,仿佛从一场美妙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

师襄怔怔地望着琴弦,他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喃喃地说道:“始作如百川汇海,继而月映千江,再则星分河汉,终如云气接天……这便是夫子说的‘翕如、纯如、皦如、绎如’?”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肯定地回答道:“然也。”他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袖,接着说道:“始作翕如,犹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纯如似礼,万物各得其宜;皦如似智,明辨是非;绎如似政,绵延不绝。西者兼备,其乐乃成。”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鲁国的祭礼现场,一片庄严肃穆。人们身着华丽的礼服,神情庄重地聚集在一起,期待着这场盛大的祭礼。

祭礼开始,钟磬和鸣,悠扬的《清庙》雅乐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而出。师襄站在一旁,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他的思绪渐渐飘远,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在他的想象中,他看到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那是礼乐文明的象征。这条江河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汇聚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流淌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清庙》雅乐达到高潮时,师襄猛地睁开眼睛,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钟磬的共鸣如同江河的波涛,气势磅礴;而雅乐的旋律则如同江水中的涟漪,细腻而动人。这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礼乐文明的力量和魅力。

祭礼结束后,鲁国的雅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从此以后,鲁国的雅乐重振旗鼓,成为了鲁国文化的重要代表。而这段关于《清庙》雅乐的典故,也被郑国的乐师记录在了《乐经》之中,流传千古。

这个故事生动诠释了孔子强调的音乐西重境界:起承转合间暗合天地秩序,艺术形式中蕴藏道德哲理。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的结构之美,本质上是对宇宙规律的呼应。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