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4章 道之木铎

第24章 道之木铎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注释】

仪:地名,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城邑。

封人:官职名,负责镇守边疆、管理封地的官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君子: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此处指孔子。

至于斯:来到这个地方。

未尝:从来没有。

不得见:未能见面。

从者:孔子的随行弟子。

见之:让他(仪封人)见到孔子。

出:仪封人见完孔子后出来。

二三子:对孔子弟子们的称呼,相当于“诸位”。

何患:何必担忧。

丧:指孔子失去官职、流离失所的境遇。

无道:政治混乱、道德沦丧。

木铎(duó):古代宣布政令时用的木舌铜铃,象征教化与指引。

【大意】

仪地的边疆官员请求拜见孔子。仪封人说:“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拜见的。”孔子的弟子们带仪封人去见了孔子。仪封人出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何必为夫子的失位流亡而忧虑呢?“天下混乱己久,上天要让夫子成为教化万民的木铎,指引民众走向正道的传播者啊!”孔子虽未掌权,却是天道的传播者,使命高于一时得失。仪封人以超越时代的眼光,预言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乱世中坚守道义,以教化而非武力改变世界,是《论语》的核心精神。

【故事】道的传播者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一路风餐露宿,辗转于各个国家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然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认可和采纳。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卫国的仪邑。此时的孔子,己经失去了在鲁国的官职,生活颇为困顿。弟子们看着老师日渐憔悴,心中也不禁有些忧虑。

然而,就在他们心情低落的时候,仪邑的守关官员却主动前来求见孔子。这位官员久闻孔子的大名,对他的学问和品德十分钦佩。当他见到孔子时,立刻被孔子的气度所折服。

官员与孔子交谈了一番后,对他的见解和思想深感赞同。他走出孔子的住所,对着孔子的弟子们高声说道:“诸位何必忧心忡忡呢?你们的老师虽然看似落魄,但实际上,他是上天选中的‘木铎’啊!”

弟子们听了,都有些疑惑,不明白“木铎”是什么意思。官员解释道:“如今天下礼崩乐坏,百姓们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而你们的老师,就如同那木铎一般,一旦敲响,便能唤醒人们的良知和道德。虽然夫子现在没有权位,但他的学问和品德,必将如钟声一样,传遍西方,指引后世千年!”

官员的话语仿佛一道明亮的光芒,穿透了弟子们心头的阴霾,让他们原本黯淡的希望之火重新熊熊燃烧起来。弟子们开始明白,尽管孔子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相反,孔子的思想就像一颗深埋地下的明珠,虽然暂时被尘土掩盖,但其内在的光芒却无法被磨灭。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如此深远而持久,就如同那古老的山川河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静静地流淌着,滋养着大地。

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弟子们心中那扇紧闭的门,让他们豁然开朗。他们意识到,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尽管孔子在当世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思想却如同一阵木铎之声,穿越时空的隧道,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声音虽然微弱,却足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