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5章 美善之别

第25章 美善之别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子:孔子。

谓:评论说。

《韶》:传说中舜时代的乐舞。

尽:完全达到。

美:艺术形式之美(音乐、舞蹈、仪态等)。

矣:文言感叹词,相当于"啊"。

又:同时具备。

善:道德内涵之善(符合仁政德治)。

《武》:周武王时期的乐舞。

未:没有完全达到。

【大意】

孔子评论《韶》乐说:"艺术形式达到极致完美,道德内涵也完全符合仁德。"评论《武》乐说:"艺术形式同样完美,但道德内涵尚未完全达到仁德标准。"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好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如果能够将完美的技术表现形式和仁德内涵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是尽善尽美。舜时代的《韶》乐,有浑厚的道德基础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说是尽善尽美的;而周武王时期的《武》乐,虽然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缺乏浑厚的仁德内涵,所以只能说是尽美未尽善。

【故事】乐曲中的美善

公元前516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流亡到齐国。

在齐国的日子里,孔子西处游历,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一天,他和弟子们乘坐马车,缓缓地行驶在临淄郊外的道路上。突然,一阵悠扬而庄重的乐声从远处传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荡在天地之间。

孔子听到这乐声,心中猛地一震,他立刻停下马车,凝神倾听。那乐声如潺潺清泉流淌在玉石之上,清脆悦耳,又似百鸟朝凤,婉转悠扬。孔子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激动的神色,他转头对弟子们说:“这是《韶》乐啊!”

弟子们都被孔子的反应所吸引,纷纷侧耳倾听。孔子继续说道:“你们听这编钟的余韵,如此清脆悦耳,就像清泉流过玉石一般;再看那执羽而舞的仪态,庄严肃穆,宛如百鸟朝凤。当年舜帝禅让得天下,作此乐以彰明德,其声中和而不杀伐,其舞肃穆而不暴烈,实乃至善至美之音。”

孔子沉浸在《韶》乐的美妙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他仿佛看到了舜帝的仁德和智慧,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和谐与安宁。这乐声不仅让他陶醉,更让他对自己的学说和理想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个月后,孔子受齐国国君之邀,来到齐国宫廷观赏著名的《武》乐。

当乐声响起,舞者们手持干戈,做出征战的姿态,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伴随着如雷霆震响的鼓声,整个场面气势恢宏,令人震撼不己。

然而,孔子却微微蹙眉,他的目光落在舞者们的动作和鼓点上,似乎对这乐舞有着不同的看法。子路见此,不禁好奇地问道:“老师,这《武》乐如此排山倒海,不正显其威武吗?为何您会皱眉呢?”

孔子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缓缓说道:“子路啊,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威武,却未领悟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周武王虽然顺应天命、应和人心,讨伐纣王,但毕竟是通过血流漂杵的战争才取得了天下。这乐曲中虽然充满了金戈铁马的雄壮,但也隐含着三分戾气。”

子路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仍有些疑惑:“可是,老师,战争本就是残酷的,这乐舞如实展现了当时的情景,有何不妥呢?”

孔子微笑着解释道:“舜帝以德行接受禅让,他的乐舞中充满了祥和之气;而周武王以武力夺取王位,其乐舞中自然难免有杀伐之意。这就好比一块美玉,真正的上品不仅需要质地温润(善),还需要色泽无瑕(美)。如果只是雕工精湛(美),却带有瑕疵(未尽善),那么它终究不能被称为至宝啊。”

此时此刻,太阳己经西斜,余晖将孔子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他独自一人站在暮色之中,微微闭着眼睛,轻轻击打着节拍,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歌谣:“尽美矣,又尽善也……”

他的声音低沉而悠扬,如同那渐渐西沉的夕阳一般,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追思。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带着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向往和敬仰。

而那余音,却并未随着歌声的结束而消散,反而与那逐渐减弱的《韶》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这音乐似乎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揖让而治的远古盛世,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美好与和谐。

孔子的歌声在暮色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他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他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独,但他的歌声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和力量。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