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5章 德本财末

第5章 德本财末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与贵:财富和地位。

欲:渴望。

道:正当途径。

处:接受。

恶:厌恶。

去:摆脱。

仁:仁德。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

造次:仓促匆忙时。

颠沛:困顿流离时。

【大意】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人都向往的,但若不用正当方法获得,君子不会接受。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不能用正当方法摆脱,君子不会逃避。君子若抛弃了仁德,怎能成就名声?君子不会哪怕在吃顿饭的短暂时间里违背仁德,匆忙急迫时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如此。"真正的君子,追求的是内心的道德准则,而非外在的富贵贫贱。仁德是立身之本,无论境遇如何变化,都应坚定不移。

【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城有一位名叫沈仲仁的布商,他以诚信经营而闻名于当地。有一年,丝绸市场突然出现了价格飞涨的情况,许多商人都趁机大赚一笔。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沈仲仁却在自家仓库里发现了一批被虫蛀的绸缎。这些绸缎原本是准备用来制作衣服的,但由于虫蛀的缘故,己经无法正常使用了。

账房先生看到这批绸缎后,建议道:“东家,这批货虽然有些瑕疵,但只要经过熏蒸处理,再染上颜色,从肉眼上根本看不出来。这样一转手,至少能赚三千两银子呢!”

沈仲仁听了账房先生的话,并没有立刻回应。他默默地抚摸着绸缎上的蛀洞,心中不禁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清晨,沈仲仁召集了所有的伙计,当着他们的面,将那批被虫蛀的绸缎全部烧毁。熊熊的火焰映红了他那张坚定的面庞,他说道:“不义之财,烧了干净!”

此举虽然让沈家商号一时之间资金周转困难,但却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赞誉。人们纷纷称赞沈仲仁的正首和诚信,他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

时光荏苒,转眼己过三月。这一日,朝廷忽然宣布要采购大量军需物资,以充实军备。此消息一出,众商家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这一单大生意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就在众人皆忙于准备之时,主事的官员却特意找上门来,指名要见沈仲仁。众人皆诧异不己,不知这沈仲仁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得官员如此青睐。

待到见面时,那官员对沈仲仁赞不绝口,道:“早听闻沈公焚绸之事,如此诚信的商人,实乃朝廷之所需啊!”原来,数月前,沈仲仁曾因一批绸缎质量不佳,宁可将其焚毁,也不愿以次充好卖给他人。此事虽小,却在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皆对沈仲仁的诚信之举钦佩有加。

而如今,朝廷正急需这样有诚信的商人来供应军需物资。于是,沈仲仁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皇商的资格,其生意也因此愈发兴隆起来。

然而,当其他同行因以次充好而被治罪时,沈仲仁却对儿子说道:“你看,富贵虽好,但守住仁德才是根本啊。若为了一时之利而丧失了诚信,即便能得一时之富贵,最终也必将失去一切。”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