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好仁者:真正喜爱仁德的人。
恶不仁者:厌恶不仁之人或行为的人。
无以尚之:没有比这(好仁)更高尚的了。
用其力于仁:将力量用在践行仁德上。
力不足:力量不够。
盖:大概。
【大意】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真正喜爱仁德的人和真正厌恶不仁之人的人。真正喜爱仁德的人,是至高无上的;厌恶不仁的人,他践行仁德的方式是不让不仁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 有人能在一整天内全力践行仁德吗?我从未见过力量不够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从未见过。”孔子感叹世人难以真正做到崇尚仁德或彻底远离不仁。好仁者是主动追求仁,恶不仁者是通过远离不仁来间接践行仁。孔子认为践行仁德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意愿不足。进一步强调真正践行仁德的人极其罕见。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地上,有一个名叫季康的年轻人。他对孔子的学问充满了敬仰和向往,立志要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仁德。
一天,季康偶然听到孔子感叹世人难以始终如一地坚持仁德。这个感叹深深触动了季康的内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挑战一下自己,看看是否能够全力以赴地行仁一天。
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季康早早地出门了。他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知道,要做到真正的仁德并非易事。
突然,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跪在路边乞讨。季康的第一反应是想要无视这个乞丐,毕竟他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宽裕。然而,当他想到孔子所说的“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时,他的内心开始挣扎。
最终,季康还是停下了脚步,从自己的干粮中分出了一半递给了乞丐。乞丐感激地看着他,季康的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继续前行,季康路过一片农田,看到一个富家的仆役正在欺负一个农夫。农夫苦苦哀求,但仆役却毫不理会。季康的心中燃起了怒火,他真想冲上去教训那个仆役一顿。
然而,他的脑海中却浮现出了孔子的另一句话:“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句话提醒着他,行仁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尚,而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
季康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到仆役面前,义正言辞地制止了他的行为。仆役一开始对季康的干涉感到不满,但当他看到季康坚定的眼神时,最终还是灰溜溜地离开了。
农夫对季康千恩万谢,季康微笑着安慰他,告诉他这只是一件小事,不必如此挂怀。然后,季康继续踏上了自己的旅程。
傍晚时分,季康来到了一个村庄,他打算在这里借宿一晚。然而,当他敲开一家邻居的门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恶语相向。原来,邻居误以为季康是个坏人,所以对他充满了敌意。
季康心中有些不快,他本想与邻居争吵一番,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恶不仁者”这句话,他意识到与邻居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矛盾更加激化。于是,季康深吸一口气,决定用耐心和善意来化解这场误会。
他微笑着对邻居说:“大哥,您可能误会我了。我只是一个路过的旅人,想在这里借宿一晚。如果给您带来了不便,我深表歉意。”邻居听了季康的话,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有些怀疑地看着他。
季康见状,继续解释道:“我可以给您看我的身份证明,或者您也可以去问问村里的其他人,他们都可以为我作证。”邻居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季康的请求。经过一番了解,邻居终于相信了季康的话,并热情地邀请他进屋休息。
夜深人静,季康躺在简陋的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他发现,无论是帮助农夫还是化解与邻居的误会,都需要他克服自己的私欲。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因为私欲的干扰,让我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季康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仁德并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里。只要我们时刻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善意和耐心去对待他人,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