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人之过也:人的过错。
各于其党:各自归属于他们所属的群体(“党”指类别、群体,如性格、职业、阶层等)。
观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
斯知仁矣:就能知道他的仁德(“斯”指“这就”,“仁”指仁德或人性)。
【大意】
孔子说:“人的过错,总是与他所属的群体特性相关。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能了解他是否具备仁德。”一个人的过失并非偶然,而是与其性格、环境、身份等背景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一个人犯错的动机和方式,可以反向推断他的内在品质。如一个性格急躁的人可能因为莽撞行为而犯错,但是本心可能是积极的;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可能因为逃避责任而犯错,但是本性可能是善良的。过失是品德的呈现,关键不在于犯错本身,而在于犯错之后如何抉择。
【故事】《颜回偷食》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有一次,他们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荒野中被困,己经七天没有粮食了。弟子们饿得前胸贴后背,面黄肌瘦,而孔子却依然镇定自若,继续给弟子们讲学。
颜回见大家饿得实在难受,便自告奋勇地出去讨些米回来。经过一番努力,颜回终于讨到了一些米,他高兴地回到孔子身边,准备煮饭给大家吃。
煮饭的时候,孔子偶然间看到颜回竟然用手抓着锅里的饭吃,他心中不禁有些不悦。孔子心想:“颜回一首都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怎么会做出这样不礼貌的行为呢?”
过了一会儿,饭煮好了,颜回先盛了一碗饭给孔子。孔子接过饭,故意试探道:“我刚才梦到了先君,这饭要洁净才能祭祀啊。”
颜回听了,立刻回答道:“老师,这饭不能用来祭祀。刚才煮饭时,有一块炭灰掉进了锅里,我觉得把沾了灰的饭丢掉太可惜了,所以就自己把它吃掉了。”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恍然大悟,心中对颜回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他感慨地说:“原来如此,是我错怪你了,颜回啊,你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突然之间好像明白了什么,他面带微笑,若有所思地对弟子们说道:“人之所以会犯错,常常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和情况所导致的啊。就拿颜回来说吧,他这次的错误,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而能看出他的节俭和仁德呢。”
弟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孔子,等待他继续解释。孔子接着说:“颜回宁愿自己吃那碗脏饭,也不愿意把它扔掉,这是因为他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他珍惜每一粒粮食,不忍心浪费。这种节俭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吗?”
弟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孔子继续说道:“而且,颜回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着想。他知道如果把这碗饭扔掉,可能会有其他人挨饿。所以,他宁愿自己吃脏饭,也不愿让别人受苦。这种仁德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话,对颜回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他的品德更加钦佩。
(注:此故事改编自《吕氏春秋》,原文为“孔子穷乎陈蔡之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