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士:古代指有志向、有学识的人,通常指读书人或追求道德修养的人。
志于道:以追求真理、道德或理想为目标。
耻恶衣恶食:以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辱。
未足与议也:不值得与他讨论(道)。
【大意】
孔子说:“一个立志追求道的人,如果以穿破旧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道了。” 真正的“士”应当以追求道(真理、道德)为最高目标,而非物质享受。若一个人表面上立志求道,却仍在意衣食的粗劣,说明其心志不坚,无法真正专注于道。
【故事】颜回陋巷
春秋时期,孔子门下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学生,他的生活可谓是异常清苦。颜回居住在一条破旧不堪的巷子里,每天的饮食也非常简单,仅仅只有一箪饭和一瓢水而己。这样的生活条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但颜回却与众不同,他似乎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
颜回之所以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贫穷,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对学问和道德的执着追求。他专心致志地跟随孔子学习“道”,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知识的探索和对品德的修养之中。在他看来,物质的匮乏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一天,子贡,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也是一个善于经商、生活颇为富裕的人,对颜回的快乐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向孔子请教道:“老师,颜回家里那么穷,可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呢?”子贡的问题,也正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毕竟,在常人眼中,贫穷往往伴随着痛苦和不满。
孔子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地回答道:“颜回啊,他可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呢。他的心早己超脱了物质的束缚,对于他来说,粗茶淡饭和破旧的衣服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真正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是对道的追求。”
孔子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一个人若是真心实意地追求道,那么他就不会被世俗的物质所左右。吃穿不好又怎样呢?这些都只是表面的东西,无法影响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对道的执着。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称追求道,却因为吃穿不好而感到羞耻,那么他的所谓志向恐怕只是口头上的空谈,并非发自内心的真实追求。”
子贡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惭愧之情。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虽然在物质方面,他确实拥有很多财富和资源,但与颜回相比,他发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却远远不及。
颜回虽然生活清苦,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专注于学问和道德修养,不为外物所动,这种内心的富足让子贡感到无比钦佩。
子贡意识到,真正的富有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升华。他明白,自己一首以来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培养。
此刻,子贡下定决心要向颜回学习,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富足,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他要学会在繁华世界中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