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君子:有德行的人。
之:的。
于:对于。
天下:世界、社会事务。
也:语气词。
无:没有。
适(dí):固定不变的主张。
莫:不可改变的反对。
义:道义、适宜。
之:它(指道义)。
与:和。
比:靠近、依从。
【大意】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主张,也没有绝对反对的事情,只以道义为标准来行事。"
【故事】季文子的抉择
春秋时期,鲁国出了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大夫,他以深思熟虑、谨小慎微而闻名。季文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反复思考,甚至要思考五次才会采取行动。
有一天,孔子听说了季文子的行事风格,他笑着评论道:“思考两次就够了。”孔子认为,过度的思考可能会导致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时机。
然而,季文子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不久之后,鲁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百姓们生活困苦,急需救济。作为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文子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否要开仓放粮。
按照惯例,国家的粮仓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打开,而且需要得到国君的批准。但是这次饥荒情况紧急,如果等待国君的命令,可能会延误救灾的时机,导致更多的人饿死。
季文子陷入了沉思,他反复权衡利弊,思考着各种可能的后果。他想到了开仓放粮可能会引起的财政问题,也想到了如果不开仓,百姓们的苦难将会加剧。
季文子一开始坚持“必须遵守礼制”,认为在没有得到批准之前,绝对不能轻易开仓放粮。因为按照礼制的规定,开仓放粮这样的大事必须经过国君的同意才行,否则就是违背了礼制。
然而,面对百姓们饥饿难耐的惨状,季文子的内心也十分纠结和痛苦。就在这时,有人向他提出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建议,主张立刻开仓放粮,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季文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一方面,他果断下令开仓放粮,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另一方面,他同时派遣了一名快马使者,火速向国君报告这一情况,并详细说明开仓放粮的原因和必要性。
季文子解释道:“礼制的根本在于仁爱,而现在百姓们正面临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如果不及时救济他们,那就是违背了仁爱之道,也就是违背了礼制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先开仓放粮,然后再向国君报告,才是真正符合道义的行为。”
孔子听闻此事后,对季文子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引用了一句话来评价季文子的行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既不会盲目地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会随意地违背原则,而是会根据道义的要求来灵活处理。
季文子的行为正是如此,他没有固执地坚持“必须遵守程序”的教条,也没有随意地破坏制度,而是在充分尊重制度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的处理。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对礼制的尊重,又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灵活性,可谓是君子的处世之道。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君子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时,是如何坚守“义”这一准则的。他们既不会盲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也不会轻易地随波逐流,而是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权衡利弊,从而做出最符合道义的抉择。
在故事中,君子们身处各种复杂的情境之中,有时需要面对不同的意见和选择。然而,他们并不会被这些外在因素所左右,而是始终以“义”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情况时,他们不会固执地坚持己见,而是会冷静地分析问题,思考是否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君子们也不会盲目地跟从大众的意见。即使周围的人都选择了某一种做法,他们也会保持独立思考,审视这种做法是否真正符合道义。如果发现大众的选择存在偏差,他们会勇敢地站出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努力引导众人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这种以“义”为导向的决策方式,使得君子们在复杂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明智而恰当的决定。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道义的尊重,也展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智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君子的这种态度,以“义”为准则,不固执、不盲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符合道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