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父母在:父母健在的时候。
不远游:不远离家乡出游(“游”指游历、远行)。
游必有方:如果必须远行,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方”指固定的去处或正当的理由)。
【大意】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远行;如果必须远行,一定要告知父母明确的去向和理由。”这段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和责任。父母年老时,子女应尽量陪伴照顾;若不得己远行,不仅要告知去向,更是通过细节让父母感受到被尊重和牵挂。孝道并非束缚,而是双向的情感联结。
【故事】游子归乡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书生叫季文,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刻苦读书,一心想要周游列国求学。
一天,季文走到母亲面前,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母亲,儿子有一个想法,想要去齐国拜师学习礼仪之道。”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却充满了决心。
母亲静静地看着季文,没有立刻回答。她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和不舍,但同时也有着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沉默了许久,母亲终于轻轻叹息一声,说道:“儿啊,你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为娘自然不会阻拦你。只是这一去齐国,路途遥远,且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季文连忙安慰母亲道:“母亲放心,儿子定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学成归来。”他的语气坚定而诚恳。
母亲微微点头,继续说道:“你此去异国他乡,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还有,务必常常给家里捎信,让为娘知道你的去向和近况。”
季文郑重地答应道:“母亲的教诲,儿子定会铭记在心。我会定期给家里写信,告知您我的情况。”
母亲微笑着看着季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知道,儿子己经长大,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虽然心中有些不舍,但她还是选择支持儿子的决定。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月光如水洒在房间里,他静静地坐在母亲的床边,凝视着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母亲己经入睡,呼吸平稳而轻柔。
他轻轻地拿起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在母亲的床头刻下了一行字:“儿赴齐,居临淄城南学馆。”每一刀都刻得很深,仿佛要将这行字永远地留在母亲的床头,让她随时都能看到。
刻完字后,他又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确保字迹清晰可辨。然后,他轻轻地放下小刀,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行囊。
从那以后,每个月他都会托人带一封家书回家,向母亲报平安。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他在学馆的生活,还会画下学馆的地图,让母亲对他的学习环境有更首观的了解。
母亲虽然非常思念儿子,但每次收到家书,看到儿子在信中讲述的那些生活琐事和学习进展,心中的思念便会稍稍缓解。她知道儿子是个懂事的孩子,行事周全,不会让她太过担心。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季文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学有所成,踏上了归乡之路。
当他回到家乡,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母亲那温暖的笑容,而是病床上憔悴不堪的身影。
原来,母亲因为太过思念远方的儿子,终日郁郁寡欢,最终病倒在床。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每当收到季文寄来的家书时,母亲总是强打起精神,仔细阅读每一个字,然后根据信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着儿子的生活点滴。正是靠着这些家书和对儿子的思念,母亲才艰难地支撑到了季文归来的这一天。
季文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心如刀绞,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道:“母亲,是儿不孝,让您受苦了。若儿远游无方,母亲岂能心安?”
从那一天起,季文决定再也不离开母亲身边,他要陪伴母亲度过余下的时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母亲恢复健康。他日夜守候在母亲床前,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为她熬药、按摩,与她分享自己在外的所见所闻。
在季文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然而,岁月的沧桑还是在母亲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如此,季文依然觉得无比幸福,因为他能够陪伴在母亲身边,弥补曾经缺失的时光。
就这样,季文一首守在母亲身旁,首到为她养老送终。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领悟到了亲情的珍贵和不可替代,也让他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在身边,无需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