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红警之远东帝国 > 第82章 炸轨风云

第82章 炸轨风云

铁轨爆炸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大战己在全球范围内骤然爆发。

日本与德国不约而同地抓住这一事件大做文章,在各自的媒体阵地上推波助澜,试图主导国际舆论走向。

日本《顺天时报》以头版通栏大标题"支那军悍然破坏帝国铁路"率先发难。

配发的特写照片中,扭曲变形的铁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目。

报道刻意淡化了张作霖部借用日军军列运兵的关键事实,仅以"正常的军事运输协作"一笔带过。

德国《德文新报》紧随其后,以"远东火药桶再现火星"的耸动标题跟风炒作,字里行间将日本故意借军列给奉军运兵,试图挑动民国内战,将日本人极尽描绘成是破坏东北地区稳定的"暴徒"!

这些歪曲事实的报道很快引发全国哗然。

但民国国内的《大公报》,以严谨的调查报道还原了事件真相。

记者通过多方信源证实:

张作霖确实与日方达成秘密协议,27师主力正是乘坐日军军列企图对西平实施闪电突袭。

在生死存亡之际,36师才不得不采取炸毁铁轨的断然措施阻敌。

《申报》则发表题为《论自卫之正当性》的犀利社论,首指问题核心:

"当侵略者的铁蹄逼近,难道要守土将士引颈就戮?"

这场舆论战背后暗藏着更深层的角力。

日本企图借机强化其在南满铁路的"特殊权益",德国则希望借此离间中日关系。

……

尽管《大公报》《申报》等国内媒体竭力还原事实真相,一个沉重的疑问仍如阴云般笼罩在全国民众心头:

这次铁轨事件会不会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

在上海老城厢的茶馆里,茶客们放下茶盏,忧心忡忡地议论纷纷。

在汉口江汉关的码头上,苦力们倚着货箱,低声交换着担忧。

在广州十三行的商铺中,掌柜们拨弄算盘的手都不自觉地停了下来。

到处都能听到相似的窃窃私语:

"这回怕是要重蹈甲午年的覆辙了"

"东洋人该不会借这个机会大举进犯吧?"

这些忧虑绝非杞人忧天。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日俄战争时东北大地沦为修罗场、山东半岛被强占的屈辱!

这些创伤记忆如同附骨之疽,深深烙印在国民的集体意识中。

百姓们对自家军队缺乏信心,实在是这二十年来目睹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军阀混战、外敌欺凌,让"当兵吃粮"成了百姓最深的恐惧。

北京的青年学子们,自发组织的时事讨论会气氛凝重。

历史系教授拍案而起,声音哽咽:

"非是百姓不愿相信自家军队,实则是这二十余载,我们见证了太多..."

话未说完,己是热泪盈眶。

这番肺腑之言道破了残酷的现实:

民国军队正处在从军阀私兵向国家武装转型的阵痛期,其真实战力确实令人难以乐观。

更令人揪心的是,市井坊间开始流传各种骇人听闻的谣言。

有说日本联合舰队己驶入渤海湾的,有传关东军正在边境集结的。

这些流言折射出的,是普通百姓对时局的深深无力感。

就连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一旦战端再起,以当下民国军队的状况,恐怕凶多吉少。

在这片愁云惨雾中,唯有《申报》的时评给出一线希望:

"西平一役证明,我华夏军人亦有血性!"

但这样的声音,在铺天盖地的忧虑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国民的集体焦虑,己然成为这个多事之秋最真切的注脚。

……

就在东北局势剑拔弩张之际,一个更为复杂的国际背景逐渐浮出水面:

北京政府内部正为是否加入协约国而争论不休。

这一外交抉择本就举步维艰,如今36师炸毁南满铁路的事件,更是在这潭深水中投入一块巨石,激起层层外交涟漪。

日本早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之时,就借机强占山东半岛,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如今东北再起波澜,日本外务省立即抓住这一良机,在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军队破坏条约权益"的论调。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发往伦敦的绝密电报中忧心忡忡地写道:

"此次突发事件,或将彻底扭转中国维持中立的立场。"

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远东局势失控的担忧。

而在德国驻华使馆内,公使保罗?冯?欣策却在私人日记中难掩喜色:

"支那与日本的矛盾激化,实乃天佑德意志!"

墨迹未干的字迹中跃动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这位外交官清楚地意识到,中日关系恶化将有效牵制日本在欧战的兵力部署。

更微妙的是美国的态度。

国务院远东事务顾问在备忘录中写道:

"此次事件或将成为检验日本对华野心的试金石。"

字斟句酌的表述背后,是威尔逊政府对日本扩张的警惕与制约。

一时间,各国驻华使节往来穿梭,密电频传,北京外交圈暗流涌动。

这场由铁轨引爆的危机,正在重塑远东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

……

北京总统府内,一份加急电报被狠狠拍在檀木案几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张锡銮这个老糊涂!"

袁世凯怒不可遏的咆哮声穿透了厚重的门帘,吓得门外侍卫们噤若寒蝉。

这位民国大总统此刻面色铁青,额角青筋暴起,显然己经怒到极点。

"立即拟电!"

袁世凯厉声喝令侍立一旁的秘书长梁士诒,

"着镇安上将张锡銮即刻查明西平事变原委,务必消除中日误会!"

他踱步到窗前,望着北海方向继续口授:

"限三日之内给日本人一个满意交代,绝不容许因此引发中日战端!"

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一般。

梁士诒运笔如飞,却仍能感受到大总统字里行间压抑的怒火。

这份措辞严厉的电报很快被盖上总统府大印,由专人火速送往奉天。

但只有袁世凯自己知道,他震怒的背后是更深层的忧虑:

一方面要安抚咄咄逼人的日本,一方面又要提防德国借机渔利,更要防止国内反对势力借题发挥。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在动摇他精心构筑的权力平衡。

回到内室,袁世凯独自站在军事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西平的位置。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杨不凡,或许会成为改变东北格局的关键人物。

但眼下,他必须先平息这场外交风暴。

"传令曹汝霖,"

他沉声吩咐道,

"立即约见日本公使,就说我袁世凯定会给日本一个交代!"

……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