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养殖专家赵启华的悉心指导后,陈宇满怀信心地回到村里,准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养殖场的管理中,首要任务便是彻底控制幼崽的病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陈宇就已经在养殖场忙碌起来。他按照专家的建议,仔细检查着鸡舍和兔舍的温度与湿度。陈宇手持一支简陋的温度计,认真地记录着数据,嘴里喃喃自语:“这温度得再稳定些,湿度也不能马虎。”随后,他又在舍内安置了几个简易的湿度计,以便随时监控。
为了确保饲料配比精准无误,陈宇在院子里摆开了各种原料,有玉米、豆粕、麸皮等,旁边还放着一个小秤。他一边回忆着专家的叮嘱,一边小心翼翼地称取着各种原料,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这时,村里的老饲养员王伯路过,看到陈宇专注的模样,好奇地走进来。
王伯是个经验丰富但观念有些传统的老人,他看着地上的原料和秤,疑惑地问:“柱子啊,你这是干啥呢?以前不都是大概估摸一下就成了吗?”
陈宇抬起头,耐心地解释道:“王伯,之前那样不行。专家说了,饲料配比得精准,不同生长阶段的幼崽对营养需求不一样。就像这鸡苗,现在育雏期,得多加点蛋白质,所以这豆粕的量得控制好。”
王伯挠了挠头,不太理解地说:“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养的,也没这么精细,不也养得好好的?这专家的话,能全信吗?”
陈宇笑了笑,坚定地说:“王伯,时代不同了。咱不能光靠老经验,得相信科学。您看之前幼崽生病,就是因为我有太多地方没做好。我不想再冒风险了,想把这养殖好好搞起来,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也能给村里带个好头。”
王伯听了陈宇的话,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柱子,你这娃有想法,也有股子冲劲。行,伯支持你。要是有啥需要伯帮忙的,尽管开口。”
陈宇感激地说:“王伯,太谢谢您了。有您这句话,我心里踏实多了。”
在调整好养殖环境和饲料后,陈宇开始着重对生病的幼崽进行特殊护理。他在养殖场的一角单独隔出了一个小空间,铺上干净柔软的干草,将病情较为严重的幼崽小心翼翼地转移到这里。陈宇每天定时给它们喂食加了药的饲料和水,眼神中满是关切。
“小家伙们,你们一定要好起来啊。”陈宇轻声对着幼崽们说道,仿佛在和它们对话。
有一次,一只小兔子虚弱得连头都抬不起来,陈宇心急如焚。他轻轻地抱起小兔子,用滴管一滴一滴地将药水喂进它嘴里,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加油,你一定可以挺过去的。”
经过几天的精心照料,幼崽们的病情逐渐好转。原本萎靡不振的鸡苗开始在鸡舍里欢快地跑来跑去,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争抢着食物;兔苗也恢复了活力,耳朵竖得高高的,在兔笼里蹦蹦跳跳。
看到这一幕,陈宇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已的努力没有白费,养殖场又有了希望。
傍晚,陈宇来到林晓家。林晓正在院子里洗菜,看到陈宇进来,连忙起身。
“柱子哥,你来了。看你这几天累的,养殖场的情况怎么样了?”林晓心疼地问道。
陈宇兴奋地说:“晓儿,幼崽的病情控制住了,都在慢慢恢复。这多亏了专家的指导,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林晓开心地笑了,“太好了,柱子哥。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的。那接下来养殖场有什么打算呢?”
陈宇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憧憬,“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把我们的养殖场做得更大更强。不过,这还需要很多努力和准备。”
林晓握住陈宇的手,坚定地说:“柱子哥,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一直支持你。”
陈宇看着林晓,心中满是感动,“晓儿,有你在我身边,我什么都不怕。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