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刀兵一声怒喝,佩刀出鞘!
“唰!”
寒光一闪,血光爆开!
那一道血线,首接溅上案前策纸,落在“策文者以实言立命”一行之侧。
鲜红如墨,未干,犹跳!
六人齐声哀嚎,皆被押出御阶!
金銮之下,刀声连响!
朱雀大街之侧,血洒三步!
无人敢动,无人敢言。
礼部六堂门口,百名吏员跪地不起,头颅如断柳。
那一刻,朝堂知晓
这一次,是真的在杀。
杀的不是贪官,不是逆臣
杀的是旧制。
三日后,太极殿前,立榜。
名曰:
《天启元年·士策正榜》
榜首一行,黑字如金,重若山河:
士策状元 林远舟
此榜非金榜,不由礼部所列,不出三公之手。
是皇帝亲笔所书。
而榜后,是一道昭告天下的敕令,由李怀恩御前诵读,钤印血玺,贴于太极殿石壁之上:
“林远舟,寒门子弟,幽州孤儿,策文九百言,以命为墨,以血为笔。”
“其语曰:‘兵为命而战,民为心而守;将若退,心便崩。’”
“朕读之三遍,心震三重。此等文胆,不封不许,不宣不明。”
“敕封:士策状元。”
“此后凡策文见实情、纳民心、不依祖制、不引典章不废。”
落款:皇帝 李怀恩
印玺之下,是当初林远舟那封卷底的血痕,被浸入墨中,以“血印文”焚香封榜,号曰:
“以命为笔,以笔定命。”
而这一日,天下皆震!
京中百姓自发于东市鸣锣三日,西城学宫门前,万民长跪,诵读林远舟策文。
有老妇携孙,跪地烧香:“我孙若在,也能考了。”
有逃难寒士,披破袍背策纸,一字一跪:“这一卷,是我们这一生,唯一的名。”
同日,卢家三府查抄,大理寺铁锁封门;
钱家除名族谱,三代不得试,死者名不入史录!
而民间,鼓声震天!
东市百姓自发设庙祭“策血”,三日三夜鸣锣不绝!
天启学宫门前,万名寒门子弟长跪谢恩,有人诵策哭倒,有人高唱“民为心、策为命”之诗!
那一日,洛阳城流传一句话:
“王上一纸策,替我们寒门翻了百年书案。”
“寒子今日中状元,后世才敢信文章。”
“文若有血,便能夺权。”
“笔若有骨,便能破门。”
“世家可换卷,百姓亦可以命,写天命。”
建丑之月,雪霁寒清。
洛阳北郊,天启学宫朱门初启,飞雪掠檐,三丈高台之上挂出白底金字横幅:
“以文立民,以学启国。”
这是《禁世令》之后,朝廷首设的“民官一体制学堂”。
此堂,不问姓氏、不列族谱、不设族荫。
此堂,只收寒门孤士、庶子义学、逃荒后代、战后遗孤。
共七百一十一人,皆自地方府衙择入。其中文采平平者多,胸中愤意者众。第一期,被民间称为“血策一届。”
建丑之月,雪霁寒清,洛阳北郊,天地皆白。
天启学宫,朱门初启。
朱红色的大门在两名力士推拉下“吱呀”而开,门扉厚重,雪尘翻卷,落在石阶之上,如白沙铺地。
三丈高台之上,一幅白底金字的横幅被高高悬挂于堂门檐下:
“以文立民,以学启国。”
此言非礼部书令,非士林传章,而是李怀恩亲笔,亲挂。
这是《禁世令》之后,朝廷首次设立“民官一体制学堂”天启学宫。
此堂破例开设于北郊军府旧地,不依孔庙,不建于文林,而立于铁马征道与荒地之间。
这意味着:此地所授之学,不求“出身”,只问“所学”。
此堂不问姓氏,不列族谱,不设族荫。
此堂只收寒门孤士、庶子义学、逃荒后代、战后遗孤。
其首批录生,共七百一十一人,多为人下之人、身下之人、血泪之人。
自民间流传之名
“血策一届。”
天启大讲堂,红砖白檐,梁柱粗如牛脊,堂内三面封廊、后开天井。
堂后老树一棵,苍枝横生,残雪未尽,似无声看尽百年风月。
正午将临,堂内早己肃穆。
三百余青衣学子席地而坐,皆着素袍麻带,席位不列贵贱,不排姓氏。
衣上无纹、帽无纱翅,卷旁不记籍贯、不写家谱。
他们静坐如钟,不动如石,只听得彼此的心跳、风入檐瓦的呼吸。
堂前高台之上,设朱玉礼案、黑檀主椅,却无一人敢坐。
那椅,自开学至今,己空三日三夜。
讲席未开、礼官未至、监司未布。
只因众人皆知那是御留之席。
除皇上,谁敢就座?
寅末未过,雪又起。
忽然东门外一声沉如擂鼓的“铁蹄震地”。
“驾!”
十二骑御前亲兵列阵而入,披甲戴羽,红旗金纹,马蹄踏雪如雷贯耳!
堂外风卷红缨,雪被铁骑斩为两片!
讲堂朱阶之上,三百余寒门学子齐刷刷起身,跪迎!
无人喝令,却如军阵应号!
李怀恩至。
他未乘舆辇、不设仪仗、不着冕服,只着一袭黑金龙纹朝袍,足踏鹿皮战靴,腰悬铁章佩印。
未束发冠,未着玉笏,只一身风雪入学宫。
他步上朱阶,不快不慢,步步如钉地入石。
十二骑在后,甲未入堂。殿门之后只他一人。
他望着堂中三百学子,未言语。
风自袖边穿堂而过,吹起他袍角三寸,卷起讲席下压着的几页策草。
有人认得那策草,正是天启初试那年,血迹斑斑之“策问”。
李怀恩,立于讲堂正中。
他未着冕冠,不披仪羽,脚踏鹿皮玄靴,手持无物,只一人站于朱台之上,背后是雪光照壁,满堂青衣皆在他面前,如山下林,如水上舟。
他望着堂下三百余名寒门学子,眉眼不动,唇线如刃,衣袍猎猎。
未宣诏、未读律、不讲圣典、不颁训章。
只淡淡一句,落地如雷:
“朕今日,不讲制,不授法。”
“只问三问。”
这一句话,如千斤铁器,骤然砸入这学宫讲堂,回音在红砖白壁之间震荡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