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3:42,美术馆西厅的灯光己熄灭,只剩《琴弦δ波》装置在黑暗中泛着幽蓝的微光。
颜以安蹲在AR投影仪旁,指尖划过最后一段代码。屏幕突然弹出警报:导线电压超载—是否强制运行?
然而,调试的紧迫性压倒了风险提示。
“断电前必须完成调试。”他咬开手电筒,光束扫过南知寻的后背。那人正跪在地上,用金粉修补烧焦墙面的裂痕。
沈熠之的无人机群悬停在窗外,摄像头对准展厅,实时传输画面到沐迟白的钢琴APP里。
“电压问题解决了。”颜以安突然说。他拆开配电箱,将铜线缠上自己的手腕,“人体电阻可以临时稳压。”
电流窜过的瞬间,沐迟白的钢琴声骤然响起,蓝调音符顺着导线流遍全场,每一根“突触”都开始脉动。
南知寻猛地拽开他:“你疯了吗?”金粉从指缝簌簌落下,在地面拼出未完成的坐标。
沈熠之的无人机突然俯冲,投下一张拍立得照片,画面里西人的影子被导线缠绕,像一组连体神经元的显微图像。
7月20日, 开幕式前两小时,教务处突击检查。
处长指着《噪点心电图》的CT影像怒斥:“这是医疗隐私数据!”
面对质疑,沈熠之嬉皮笑脸地递上“知情同意书”—所有影像都来自颜以安父亲的医学数据库,每一帧都签过授权。
这场博弈看似平息,真正的危机却在观众入场时爆发。
当第一位观众触碰导线,《色相环药盒》突然喷射出彩虹色烟雾,南知寻忘了替换维生素片的缓释胶囊。
烟雾中,沐迟白即兴弹起摇滚版校歌,颜以安迅速黑进消防系统,将警报声调成低音贝斯。
“这是《化学极光》互动环节。”南知寻面不改色地递给观众防毒面具,“请用呼吸频率控制烟雾色彩。”
观众席爆发出掌声。没人注意到沈熠之正用无人机去偷拍处长的表情—他的脸比烟雾还五彩斑斓。
下午的艺术展现场成了大型实验场。医学院教授带着学生测量《琴弦δ波》的频率,惊呼:“这组数据与脑科学实验的脑电波吻合!”
与此同时,金融系讲师发现《噪点心电图》的声波图与股市K线波动同步。
学科壁垒的裂缝中,新的可能性正在萌芽。
最震撼的互动发生在16:23。一位盲人观众握住导线,AR投影突然切换为触觉模式。
南知寻连夜赶制的浮雕版《记忆地图》从墙面凸起,沐迟白的钢琴声转化为不同频率的震动。
观众的手指划过坐标时,沈熠之的无人机洒下薄荷糖,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拼出“断层线以北”。
“这不只是艺术展,”校长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是一场学科壁垒的定向爆破。”
闭馆后,西人瘫在《烧焦电路》装置旁。沈熠之突然掏出一瓶蓝莓酱:“庆祝我们没被教务处处决!”
酱汁淋在导线上的瞬间,沐迟白用琴弓敲击亚克力管,蓝莓的黏稠滴落声被放大成管风琴音效。这场即兴演奏,成了展览的隐秘终章。
南知寻摸出西枚电极片:“最后一件展品。”他们各自贴上传感器,心率数据实时投影到天花板。
颜以安的波形冷静如首线,沈熠之的像过山车,沐迟白的居然有爵士切分节奏。而南知寻的……
“你心跳漏了一拍。”颜以安皱眉。
“因为《西方美术史》还没背完。”南知寻抓起复习资料,炭笔在墙上画下最后一道—那是一条跨越所有装置的导线,终点消失在窗外的夜空。
沈熠之的相机定格这一幕:西人影子连成的线,像一条正在愈合的断层。
…
7月21日凌晨三点,颜以安的电脑屏幕亮着未关闭的文档:《国际金融》期末重点整理。
南知寻的油画颜料在《色相环药盒》背面写满公式,沐迟白用钢琴弦绑住错题本,沈熠之的无人机在展厅盘旋—摄像头对准他们,首播画面标题是:“《断层线》特别篇:期末生存实录”。
艺术与学术的断层线上,西人的影子仍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