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10章 草台说戏

第10章 草台说戏

“太虚,孤王听说你府上有个戏班子?!”

李明睿被带到闯王跟前,一路上战战兢兢,他现在成了众矢之的,就因为自已曾经力劝崇祯皇帝南迁,现在自已成了“一个不存在帝国”的托顾大臣。

陆秀夫?

李明睿在路上一直想着,自已现在的身份是不是类似南宋的托孤大臣陆秀夫,除了抱着小皇帝投海,只怕没什么出路了。

说起来,自已是大明帝国最后一个折子的大臣。上书的内容是请求皇帝赶紧跑。结果皇上犹犹豫豫,就是不肯跑。最后终于决定要跑了,结果被堵在城中,还是没逃掉。这说明一个多么简单朴实的道理,崇祯皇帝没有上过小学,以至于连怎么逃生都不会。后来者大清帝国充分吸取这一经验教训,从小就让皇帝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每天不到三更就起来读书。当然,这导致后来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皇帝从小没睡够觉,好多都夭折了。

李明睿管不了后世的事情,当下最可恶的是,这位万岁爷临死还坑自已一把。居然写了个什么遗诏,说任命自已为顾命大臣,要自已携带皇三子去南京继承大统。问题是整座京城都被敌人包围了,你写这么个东西,既无法送出去,最终还不是落到敌人手中。

这里里外外透着一股邪劲。

很像是二愣子皇帝的所作所为,顾头不顾腚的。

人家都要破城了,你写遗诏。还留在身边,生怕别人看不见。难道不应该写一份密诏,让王承恩偷偷塞在棉袄里送出去。

这还不是这个遗诏最奇怪的地方,最令人不明不白的是,太子明明还活着,为什么要偏偏让皇三子继承大统。要知道皇三子才十四岁,而太子已经十六岁,已经成年了。无论嫡庶、年龄、名分,怎么看,都应该是太子继承大统。为什么偏偏是皇三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上爷在上吊之前,忽然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这份诏书如果落到别人手中,因此会害了太子。所以,选择了皇三子。这样一来,皇三子就变成了替他哥挡箭的背锅侠!

总之,李明睿胡思乱想了一路,不知道前面等自已的是什么。

结果,闯王刚见李明睿,一句也没问遗诏的事情。

而是问他家有没有戏班子。

“罪臣家中确有个戏班!”李明睿把姿态放的很低。

他以前没见过闯王,现在头一次见到闯王,感觉闯王没有想象中的凶悍,给人的感觉更像读书人。人的气质是很难掩饰的。

准备了一肚子关于遗诏的回话,一句也没用着。

“你家里还藏了几个大美女,号称八面观音、四面观音,是不是?”苗书趁机揶揄一番,否则你怎么名字叫明睿,字却叫“太虚”呢。

李明睿心中一惊,不知道哪个坏蛋在闯王面前递这些小话,难道闯王是看上自已的两个小妾了,倒不是李明睿不肯割爱,而是这两个女人都是自已精挑细选的,而且花过大价钱,这要是让闯王借走了,可真是赔本买卖。

“二人一个善舞,一个善诗。都是戏子!”李明睿尽量贬低二人的价值。希望闯王能不打她二人的主意。

“嗯,孤王听说你会排戏,有没有这事?”

“罪臣一点小癖好!”

“不要罪臣罪臣的!”苗书看他有些紧张,也难怪,如果不是自已偷改了遗诏的内容,李明睿也不会出现在自已面前,昨天自已把李明睿加进遗诏中,现在李明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还不知道是谁害的他呢,哈哈,坑爱卿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象不到吧,“孤王听说过你的事迹。你曾在破城前,力谏皇帝南迁,真忠臣也!”

“这……”李明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跟今天考试的那个“究竟是谁害死了崇祯皇帝”问题似的。发出了灵魂一问。

如果说,这是臣的本分,好像是说,自已还在效忠大明。是余孽啊。不能这么说话。

如果说,臣做得不对,那好像在驳人家的话,俩人就说不到一起去了。没有共同语言了。

真是左右为难!

世间还有如此的对话场景。

李明睿学富五车,也是头一遭面对如此场景。

“可惜啊,你们这位主子爷,他狐疑犹豫,不能圣心独断!实在是辜负了你。”苗书一番语重心长的推心置腹,前面绕十万八千里,李明睿只觉得煎熬,只有这一句终于说到李明睿心里去了,崇祯皇帝什么都好,喜欢提拔好学生,文章也好,就是有两个缺点,一是爱好名声,二是眼里不容沙子,把多少号称“大明中流砥柱”的大臣都逼上了绝路,比如逼得孙传庭在狱中自残,这如果就事论事,跟魏忠贤的区别也算大,只不过魏阉是明目张胆的残害忠良,崇祯则是不辨忠奸的盲目残害,效果上还真差不多,甚至有人传说,王承恩在崇祯临死前,对崇祯说,若是魏公公在,天下定不会至此,这样说来说去,魏忠贤妥妥的建制派。可以说,大明帝国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有天灾人祸,但并非不可挽回,从淮河往南的整个版图,过了长江流域,还有完整的半壁江山,崇祯皇帝就这样不负责任的死了。可以说,把一个烂摊子丢给了下一任,害了帝国,害了臣民,害了百姓,做为一个领导得,事到临头,想到不是扭转乾坤,拯救百姓,而是慷慨赴死,这是不负责任的。但是,百姓何罪,“这些是非今日就不谈他了。今天找你来,主要是让你替孤王排一场戏。从剧情到舞台、音乐、唱词,都还没有着落。你来替孤王参祥参祥。”

什么?

居然是来谈词论曲的?

有没有搞错?。

李明睿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个结果。

那天,自已跟闯王一直谈论一部新戏,名字叫做《多尔衮戏嫂》。李明睿还记得,自已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条件反射的问了一个问题:“多尔衮是谁?”

闯王说:“这个人还没来,你就把他理解成富庶人家的子弟,如西门大官人的一班纨绔!每日欺男霸女,在市坊青楼厮混。”

李明睿点点头,这《水浒》在明朝中叶就开始流行。不仅这些做官的大都读过这本书,听说流贼也喜欢这本书。明末山东发生了一起劫漕案后,水浒被崇祯皇帝定为禁书,不过这书成书于元朝末年,流行已二百多年,禁是禁不住的,李明睿就看过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版本。

现在闯王亲口提到《水浒》,证明了外界的许多猜测。正是看过这本书后,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义军,都开始有模有样学着书里的作派,给自已起了许多文绉绉的诨号,什么“曹操”、“革里眼”、“过天星”、“射塌天”,都是跟着水浒学来的。

但是!

糟糕的是,农民义军读的是《水浒》,八旗军读的是《三国》,二者高下立现。水浒毕竟最终以曲终人散、事业失败而告终。而三国则不同,既有小的技巧,比如蒋干盗书。也有大的谋略,比如天下为何三分、蜀国为什么败,魏国为什么得胜,这些很有深度的内容,帮助后金高层在军事谋略和战斗技巧上迅速提升。而起义军在政治和谋略方面,经常搞些不上了台面的事情,学水浒没有读通。而清军读了三十余年的三国,于反间、离间、计谋、战略,都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比如,效法蒋干盗书的离间崇祯与袁崇焕案,故意使一个太监偷听,简单有效。又凡五次大规模突破长城,入主中原,沿途水井,如果说无人指路,是没有人相信的。整个黄河以此,要说遍布大清耳目,并不夸张。

这都是后话。

李明睿一听戏曲,立即来了兴趣!

“这个多姓颇奇特,很少听说!”李明睿点评。

“这位多公子,他的哥哥是个捕蛇者。捕得一手好蛇,有八间铺面,好不富贵,娶了好几房老婆。可是天不假年,这一年多公子的哥哥过逝了!哥哥去逝后,他家的八间铺面就给了自已的侄儿,这位多公子很不服气,因他从小就跟着哥哥捕蛇,哥哥捕的蛇有一半是他捕来的。多公子认为侄儿应该把一半的铺面给自已。侄儿也知道多叔叔的贡献,自已没什么本事,就把铺面又让出一半给叔叔。多公子得了四间铺面,一时风光无两。但是,每日看到侄儿渐渐长大,心中和猫抓似的,生怕侄儿长大了,再把四间铺面要回去。

一日,嫂嫂从楼下走过,多公子将那撑杆顺势丢下去,恰好砸中了嫂嫂的发髻。多公子就下楼向嫂嫂道歉,期间拉拉扯扯。嫂嫂不从,多公子就拿出蛇来把嫂嫂吓昏了。从此之后,每日欺负孤儿寡嫂。”

李明睿细细的听讲。

没有想到,这位山沟沟里打混的闯王,居然还懂戏曲。李明睿想着,闯王虽然是流贼出身,但是每攻下一座城池,想必定然把城里最好的戏班子请来唱曲。因此城里的曲目他都颇懂得,怪不得喜欢听戏。

听完了。

“此禽兽也!”李明睿听完这个故事,心中早有了许多剧情和唱段,立即就答应帮助闯王创作这部《多尔衮戏嫂》。

心中想着,这部戏如果写出来,只怕能比肩那闻名大明的《金瓶梅》,兴许比前朝的《西厢》更好看呢!

想到这里,李明睿心中澎湃。

什么“皇帝遗诏”、“顾命大臣”,都忘了个一干二净。

出了中军大帐,李明睿问闯王:“王爷为何不去京中歇脚,此处地地处城外,早晚还有霜冻!”

“孤王在山沟沟里住惯了,住在城里不自在!”

李明睿正要告辞离去,忽然有士兵进来报告:“前明大臣在城门外跪着,要求大王放了李明睿大人!”

“孤王没有怎么李大人呐?”

李明睿也是气愤:“闯王对我礼敬有加,宾至如归,哪个不晓事的。”

苗书趁机拉住李明睿的袖子,凑到李大人脸颊小声说道:“太虚,不要跟这些凡夫俗子一般见识。咱俩的事,只你知我知,不可使第三人知道!”

“王爷放心!”

“明天晚上,再来朕寝宫里一叙!”

“秉烛到天明!”

李明睿告辞出来,一路上,士兵们看李明睿的眼光都怪怪的。

有个士兵还跑到人跟前四处嘀咕:“人都喜欢男风小生,闯王进京后口味发生巨大变化,现在连老头子都不放过了啊”,被军师命人拉到城门打了二十军棍。

第二天,苗书召集前明一众投降大臣问话,又封了崇祯的两个儿子。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封皇三子朱慈炯为定安公,封皇四子为安永公,分封完毕,安抚人心,李自成最后拉住陈演不让走:“陈大人,晚上陪朕过夜如何。”

下了朝,大明一众文武飞也似的逃走。

本来众人考完试后,牛丞相询问众人,谁愿意去山东河南去做大顺的县令,众官员都不想去。怎么说自已也是四品京官。到了河南去做县令,跟流放有什么区别。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李自成居然是有短袖之癖!

别的皇帝喜欢玩女子,最不济好男风的也是喜欢年轻小生。这李自成真是性格怪异,喜欢玩老头子。

“快跑!”

“出京!”

“一刻也不想在京中逗留了!”

“听说李自成命令把大臣的名字写到水牌子上,每天晚上随机抽取!”

“哇,崇祯皇帝是要命,闯王是要人!”

“溜,快溜!”

“今天晚上,陈演大人的菊花要不保了!”

“陈大人,好可怜!”

“以前我在朝堂上跟陈大人为敌,实在是思之汗颜!”

“陈大人,保重!”

“陈大人,为国捐躯。令人肃然而立。”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