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2章 会见诸将

第2章 会见诸将

“李来亨,这封信的内容看过了吗?”

“王爷,看过了!但是,您的身体看起来没那么糟糕。”

“此去西安,告诉泽侯,他有两大要务,其一安排春耕,农具、种子、水井。待到本年夏粮丰收时,要为大军提供未来至少一至两年的粮食。其二打着攻略东南的名头,征发民夫,为孤王修建帝陵。这些人是必死之人,但是不可使其知晓,对外宣称,‘除刑氏、捉高杰、为孤王复仇’。如果此事泄密,你和泽侯,提头来见。”

“是!”李来亨没有想到,自已二月初刚跟随大军从西安打到神京,刚刚摸到燕都的墙砖,就要原地折回了。这真是没地方说理。但是,闯王如今威势极大,这里没有他讨价还价的余地。

“帝陵准备选址在河南,河南是孤王的龙升之地,孤王想葬在这里。为掩人耳目,所有民夫都以征兵的借口,暂时在徐州附近集结。所有士兵,自备三个月口粮和部分盾牌、长矛等简单军械。能够简单行走军列,听从号令即可。年初在沙涡口造的船全部用来运兵,不足之数,继续打造新船。低调行军,不得让外人知道有大军经过。”

“属下遵命!”李来亨连连点头。

看来这不是儿戏。

闯王真的要安排后事了。

历来帝王陵寝的修建,都是从登基就开始建造。

这在历史上,都有迹可考,说来也算正常。

从中军大帐出来,李来亨再无他想,闯王命他立即动身。

没有想到,闯王这么着急。

送走了李来亨,宋献策前来报告:“按照王爷的命令,把大明降将也一起召集来了。”

“嗯!”苗书伸手将一只鱼泡做的血包抄在手里。

刚进入大帐中,发现众将站得很乱,左边站着李过、刘宗敏诸将。王良智、白广恩、唐通、郭升站在右边的角落里,扭扭捏捏的,不敢与左边的将领交谈。

“今日召集众将议事,黄河以北,只有平西伯吴三桂所部尚未向我军投降。诸将说一下,咱们对吴三桂是劝降为主,还是力战为主!”

座中诸将窃窃私语。果毅将军白鸠鹤和威武将军蓝应诚二人正在交谈:“这次闯王看着比上次憔悴!”

“连头发都没有束起来。”

“听说你要去镇守天津卫,好差事。”

“主要是为备战江淮准备粮饷,还有就是为了缉拿高杰那厮!”

蓝应诚没有继续往下说,因为高杰是大顺军内部一个话题禁忌,这个家伙给闯王戴了一顶绿帽子,然后叛逃大明了。现在大明连皇帝都没了,高杰也成了丧家之犬,还不是手到擒来。

“看来,经略东南才是闯王心中所思所想!”蓝应诚这么想着。

军中诸将纷纷开始发言。

第一个发言的是李过:“我军从二月初从沙涡口造船渡过黄河,至今四十八天时间,行程三千余里,从西安杀至燕京,路上又在宁武关损折颇多,虽然士气极旺,但急需休整。如今新到京城,尚不熟悉地形防务,建议对吴三桂以劝降为主!”

刘宗敏说道:“关宁铁骑名声虽大,但是在我军三堵墙战术面前不足为惧!只是我军新入城中,府库中饷银极少。金银都在大臣手中,我们应该先行拷饷,让士绅把银子吐出来。其他的事情,都先放一放。”

众将也纷纷点头,两位将军说得都很有道理。

苗书听到宁武关三个字,引起心中不好的回忆,扶在书案的一角,剧烈的咳嗽起来:“既然众将都主张以劝降为主,那就派出文臣武将去劝降吴三桂!”

“某愿前往!”前明降将唐通眼看时机不错,主动站出来请缨。

“好,唐将军……率领本部人马……前去吴三桂营中,劝他归附我军!为了……劝吴三桂来降,可以答应向他提供军饷……三万两,封……平西侯。若唐将军说得对方来降,赏京中公侯府第一座,积功一次。若是积功两次,便可封侯。”苗书一边说,一边不停的咳嗽。

“属下听令!”唐通听了,兴奋溢于言表。心中恨恨的想着,一定要搏个封妻荫子。即使不能一步到位,得到一座王公府邸,那也是极有面子的事情。

“王爷,您身体不舒服?”李过上前询问。

“偶感风寒,不碍事的!”苗书等的就是有人询问自已的身体状况,继续咳嗽,“方才提到宁武关,我军在宁武关吃了火炮好大的亏。说明我大顺军野战能力尚可,但是攻坚能力不强。主因便是火炮。这京中必有铸造火炮之工匠,众将好生寻找,向其请教铸造火炮之法。”

“某知道,几位铸炮匠人所在。皇城东北,还有枪炮局。某可带人前往!”

“唐将军果然满腔挚诚,待散朝后,到军师宋先生处,带人前去寻找制炮匠人!若果然铸得炮,造得火药,孤王不到夏粮秋收就给你封侯。”

“闯王待属下恩重如山,末将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朝会很快就结束了。

唐通这次朝会搏了个头彩,等待闯王向宋先生交待事项的时候。唐通心说,没想到,给闯王带个路,就能封侯?以后,这带路的事情,一定要多做。

“宋先生……咳咳……你派几个士兵……跟唐将军去寻找铸炮的匠人……咳咳……要好生招待……”苗书立即开始猛烈的咳嗽,咳到最后,左手捂住口鼻。待闯王伸展开拳头,唐通忽然看到闯王手心里一抹红色,顿时别过头去,心荆动摇,不敢再看。

李自成?咳血?

宋献策后来说了什么,唐通都没有,大脑中一片空白。

闯王……难道……不久于人世了?

唐通心中的喜悦一扫而空,左右思量,最后难以委决。带着士兵找到炮匠之后,就闪人回了家。

此时的李来亨正收拾行囊,准备上路。

回到孩儿军,李来亨派人叫来白鸠鹤:“闯王命我回西安,征调士卒征伐江淮,我不在京期间,孩儿军归你统管。另外,闯王认为孩儿军这个名字太土,现在大顺军问鼎天下,孩儿军暂时改名为大顺禁卫军!”

白鸠鹤对这个消息有些突然:“不是说要调下官去镇守天津吗?”

“军师会马上会向你传达。你仍然去镇守天津,但是孩儿军,也就是现在的禁卫军,也归你统率了。以后,要做秘密事,刺探军情,做好准备。”

李来亨讲完这些就消失了。

果然,立即有士兵传令,让白鸠鹤去中军大帐。

白鸠鹤进了中军大帐,只见几个书办正在四处忙碌,宋献策带着两个士兵正在等他。

“宋先生!”

“白将军听令。”宋献策没有废话,展卷读道,“兹令果毅将军白鸠鹤为大顺禁卫军副总兵,在李来亨外出公干期间,暂摄总兵事!大顺禁卫军,由军师直接发号施令,专干秘密事,监察百官,刺探敌情,传递情报,护卫王廷。禁卫军下设四营四司,分别为天津营、辽东营、济南营、南京营,保卫司、情报司、缉拿司、刑讯司。携手前明降臣骆养性,收编锦衣卫,设立情报司,探察四方消息,策反敌营首脑,收买、反间、暗杀、潜伏。”

“谢王爷恩典!”白鸠鹤对这个爆炸似的消息,还来不及接收,正在消化中。

“此为秘密职务,不得对外宣传!明面上,你仍然是大顺军派驻天津的守将。白将军可知晓其中利害?”

“属下晓事!”

“晓事便好。”宋献策立即将那一纸任命文书交给白鸠鹤,又吩咐任务,“当务之急,有两件事。在情报司下设两个小组,一为辽东情报组,一为南直隶情报组。前者,刺探辽东军情,包括满清八旗及残明余孽的兵力配置、用兵方向、沿途预警。后者,专为瓦解残明在江淮和江南的抵抗势力,主要手段是收买、反间、暗杀、潜伏。人员由你来拟个名单上来,由我批准。挑选人员,一定要严明纪律、有勇有谋,或有一定专长。而且,进了这个门,就没有出去的道理。或为我用,否则格杀勿论。所以,择人要慎重。”

“谨遵先生教诲!”

“一切恩典都是闯王给的,王爷现在要见你!”

宋献策一闪身,把路让给了白鸠鹤。

白鸠鹤不敢耽误,手执任命状进入中军大帐,只见李自成斜倚在床上,形容憔悴不少,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念念有词,嘴里说着什么。

“王爷!”

“鸠鹤啊,你跟着孤王多少年了?”苗书将书卷放下,从床上站起来。

“十多年了,记不清了!”

“是啊!许多老兄弟都不在了。”苗书回忆了一番李自成的记忆,“此次任命你出任禁卫军的副统领,你有何想法?”

“属下愿为大王肝脑涂地!”

苗书摇了摇手指:“让你来禁卫军,不是要你笨手笨脚的。而是要靠这里,要靠脑子!”

“你可曾听说,努尔哈赤在万历年间,曾派人到购买三国演义!发给满清八旗的诸贝勒、统领、章京学习。”

“属下闻所未闻!”

“三国演义,是本好书!我们打仗多年,凡攻城,如有内应,则瞬息可以瓦解。比如这神京城,咱们只放了一天的炮,太监、尚书,纷纷给我们打开城门。这说明什么?”

“闯王仁义泽被天下,天下士民都被感动?”白鸠鹤试着组织词汇。

“胡说!”苗书把之前看的那本书展开,“仁义都是儒家欺世之说,在太平时节,多少有一定的愚民效用。但是,当乱世时,则大不然。你记住,利益永远是最好的朋友!譬如内应,他们愿意为我军打开城门,是因为他们觉得投效我军有更多的利益。我军提出三年免征,这就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我军所到之处,广受百姓爱戴。但是,愚民只能为我军提供兵源,这些兵源是一柄双刃剑。兵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兵多就会吃更多的粮饷。此次大破京师,本以为京中应该金银无数、粮食遍地。但是,我军大失所望。崇祯多年征战,国库为之一空,孤王现在面临一个难题,为此颇为头疼。孤王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来劝降你,说要给你十万两白银,外加给你封王,你出卖本王得利多,还是街头一个小步卒出卖本王给本王带来的危害大?”

“属下不敢!”白鸠鹤被这个问题震惊了。

前面还说得好好的,怎么忽然,就发出了灵魂之问。要说起来,白鸠鹤还真是经不住封王的诱惑。虽然自已资历有限,但是,哪个人不想封王封侯呢?自已还只是个果毅将军。连个封侯的资格都没有。如果说不想封王,那是不可能的。

“你听清楚了,本王不是问你愿不愿意投降,而是你的投降给本王的危害大,还是一个小步卒投降给本王的危害大?。”

“那自然是末将的投降给王爷的危害大!”白鸠鹤试着思考。

“这就对了。你知道吗,现在大量小民百姓向我军投诚,其实这些人,都是孤王的累赘。孤王不仅要养着他们,他们的战斗力还不强。回去看看三国演义吧,这本书送给你了。情报司成立之后,重要工作是策反、渗透敌方重要将领,而不是关注小民百姓。”

“属下领命!”白鸠鹤终于听明白闯王的意思了。这是在指点他,以后工作的重点方向。

其实,这些事,每个将领都在做。现在大顺军中的前明降将越来越多,这些人以前都是被策反的内应。比如,监军太监杜之秩献出居庸关,差点害死唐通。确山伯王良智更狠,直接把西安城献给了大顺军。还有姜瓖。

李自成这个天下,可以说是捡来的。明军守将,望风而降。从西安到北京,这么远的距离,居然四十天,几十万大军开着坦克就踏平了。光走路也走不了这般快呐。

“下去做事吧。”

白鸠鹤退出中军大帐时,恰好遇到军师。二人侧身而过,军师附在其耳朵上说了几句话,白鸠鹤脸色“唰”得一下变得毫无血色,军师挥手让他赶紧走。

“方才的谈话你听到了!”

“听到了!”宋献策知道闯王有话跟他说。

让军师在帘子外偷听是苗书安排的。

“其实禁卫军除了保卫司、情报司、缉拿司、刑讯司,还应该有两司,名为文攻司和武略司。当初朱棣在燕京起事前,在家中装病,就放出流言,说燕王是菩萨转世,使得当时的京城都指使张信的母亲听信这一说辞,给朱棣通风报信!方才孤王对白将军说,情报司专注敌方重要将领,并非就不关注小民百姓和民间舆论。只是他们是粗人,做不来这么精细的工作。孤王准备在中军大帐下另设两司,文攻司负责关注民间言论,防止妖人出来兴风作浪。武略司,制定军事作战计划,下达孤王的军事指令,这本来就是军师的职责。这二司都设在中军大帐下,由宋先生直接统领。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要改一下名字,文攻司就命名为广孝司,希望你能成为孤王之姚广孝。武略司,命名为曼施坦因司。”

“谢王爷恩典!这姚广孝,属下算命之时多有耳闻,不知这慢……慢释弹因是何方神圣?!”宋献策跟李自成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敢问这些问题。

“曼施坦因,此人事迹,孤王以后再向你介绍。”苗书沉吟片刻,“昨日替孤王把脉之医官,命令白鸠鹤派人将其暗杀,要做到无声无息,身体上不能有任何外伤,命牛金星发出通辑告示,通辑杀人凶犯。”

“这……”

“没有什么这……那……的,”苗书没有多跟军师废话,“放出话去,就说孤王旧伤复发,日夜咳血不止。大顺军诸将为闯王身后事准备,各个忙于内讧,互相争抢地盘。”

“是!”宋献策越来越看不明白。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