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33章 扩大三倍

第33章 扩大三倍

……

“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恢复、甚至超过当年孙元化在登莱的火器营造水平。而且我们需要批量装备生产,尤其是长管火铳,到秋冬时节,要装备一万支长管火铳部队!”

尹奇逢顿时犯了难,这长管火铳是赵士祯发明的噜密铳,铳管长八尺八寸,比成年人的臂展还长:“火铳最难的是铳管,耗时耗力!以现有的生产规模,再扩大一倍,到年根也最多仅能装备五千支。这中间也没有时间训练士兵。”

“到了秋天,辽东的后金就要兵临城下了。我们不仅要大规模列装,士兵还必须熟练使用。否则,我们的士兵只能拿着盾牌对抗八旗。大人回头考虑一番!”

尹奇逢灰头土脸的回了家。

翻看起家中收藏的《武备志》,不时陷入深思。

这是个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忽然想起一人。

……

苗书听郭升说起跟尹奇逢的调研结果。

“即使生产规模再扩大一倍,到年底最多仅能装备五千支长管火铳。这还没有包括士兵的装备训练时间。”

“那就扩大三倍!”苗书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

“扩大三倍?”郭升瞪大了眼!

“现在仅仅火铳制造一项,每月耗银就有五十万两银子!如果再扩大三倍,到年底仅火铳方面的支出就将达到一千万两白银!这还不算火药、铸炮、挖煤支出,以及施粥和以工代赈的筑路支出,现在银子的支出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郭升虽然也是武将,但本质上是一穷二白的平头百姓出身,他觉得闯王的财力再足,这个数目也超出了自已的想象。

“当年了袁崇焕的辽饷,一年也才两三百万白银!”郭升最后嗫嚅着说道。

“是有点多了!”苗书点点头,要知道自已从京城“刮地皮”所得,也就一亿两白银,现在仅火铳制造一项,半年就耗去十分之一。

这花钱的速度,已经甩双十一“败家娘们”十条街了。

一晚上,给“榜一大哥”刷一百枚火箭?

有钱,也不能这么个糙法。

“不过,钱财身外物!”

“银子只有花在刀刃上,才能解决大问题!”苗书可是知道,就在同一个历史位面里,有一位叫张献忠的大哥,同样也获得了一亿两白银,结果全部沉了江。

这位张大哥如果听说过本山大爷的那句台词“人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光”,一定不会把银子这么个藏法。

“这崇祯和袁崇焕就是小家子气!三百万白银,洒洒水了!”苗书开始给郭北鼻“洗脑”,“银子要集中花,而且要花在刀刃上。不过,袁崇焕只是个执行者,他没有银子。

说起来,还是崇祯皇帝眼光和魄力都有问题。二十年前,孙元化在山东,干得有声有色。枪炮厂都有,最后呢,被崇祯给砍了。

这鸟皇帝感觉不是朱元璋的嫡亲子孙,几乎每一步都踩在粪坑里,专给他家祖坟刨坑。什么人能给大明起死回生,他就一刀给咔嚓了。手里的王牌孙元化、孙传庭、袁崇焕,全部当作小牌往外扔。而且死在敌人手里也就算了,居然全是他自已杀的。

这就不能怪人家皇太极了。

什么玩意是大便,他就给他升官发财,比如吴三桂啦、左良玉啦、刘泽清啦、高启潜啦。当然,崇祯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宁武关周遇吉、黄得功、刘良佐,最后培养的这批勇卫营将领,这几个家伙,就很有成色。

可惜,他们没有时间成长起来了。而且,以崇祯的调性,等他们成长起来也没用,早晚给磨刀霍霍了。这大哥可能身具“上帝之鞭”属性,就是来惩罚大明的。

大明不是没有人,崇祯手下有的是忠臣良将。崇祯这个皇帝最大的问题是,没耐性,做不得大事。你记不记得,当年兵部一直有个重建东江镇的‘联鲜图奴’之策,为此还派出使团前往高丽国。但是,后来就没动静了。

你看看,这东江镇,一点起色也没有。这东线战场,自从毛文龙死后,就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黄蜚的东江水师,饿得皮包骨头,几无存在感。

兵部搞这么多战策,有什么用。崇祯朝三暮四,根本执行不下去。奈何,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如果孙元化还做山东巡抚,哪轮到咱们在这里抠抠搜搜的搞重复性投资!对了,查一查孙元化有没有后人,或者,他原来的枪炮厂在哪里,那些工匠有后人吗,还活着吗,都利用起来。”

“是!”郭升被这惊人的大手笔震惊了!不过,他是李闯王,他说了算。

郭升本就是心里没底,半年花掉一千万两军费,这都跟上大明三年军费支出了!这才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

现在终于心里有了底!

看来闯王魄力很大。

……

“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苗书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实在是,整部南明史,就是一部被人摁着脑袋,反复吃屎的历史。

只要是个有血性的人,就看不下去呐。

“咱们要把银子变成资产!”

“这火铳制造就是极为优良的资产!”

“能够带来持续的现金流!”苗书想的是,打仗怪累的,到时候,咱不行就转行干军火商。

给南明倒卖军火!

尔等在前面拼杀,我们只管提供长管鸟铳和佛郎机火炮。

买火炮送火药哦。

买一赠一!

双十一送大礼包。

新能源车品牌虽多,还是古老的吉利出口最猛。

这挣钱,还得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

“我说的火铳制造,专指长管火铳!短管的不行。包括火炮的制造,则相反。长管火炮,太沉重,我军不需要。我军需要佛郎机小炮,能够移动。配合步兵,能够在后方压制敌方火力。

火铳要长管的,可以射得远。火炮要短管的,小巧方便,灵活可移动。这些你们都要记清楚了,不得有任何方向性的错误。”

点错了科技树,就跟小日子造机器人似的。不仅回不了本钱,而且是个无底洞。国家、百姓都跟着遭殃。

“我的银子虽多,也不能随便花!”

“总之,不要犹豫,银子的事情,我来解决!”

“对付骑兵,只能使用长管火铳,手执盾牌的长矛步兵只是肉盾罢了!早就过时了。”

“大胆去干吧,银子我来筹措!”

“即使扩大十倍,也在所不惜!”

天使投资,拼的就是眼光和魄力。

几千万银子扔下去,连个水花都听不到。

那就渐入佳境了。

……

“现在山东到处是北方南下的流民,只要有粮食,招募工匠和人力绝不成问题!”郭升提出关键问题,“我已命人前去南方买粮!”

“但是,银子已经捉襟见肘了!”郭升提出实质要求。

“我给你写个条子,每月去李来亨那里支二百万银子!”苗书前世也没花过这么多钱,但是,现在他看得很清楚,一支装备精良的长管鸟铳部队,是以后步兵陆战的利器。

长管鸟铳,就是步枪。枪管越长,射得越远。要知道后世的黄崖洞兵工厂,也没能在抗战时期解决步枪枪管的制备问题。因为这个工艺太复杂。非工业化国家根本造不出合格的枪管。

既然铳管的制造如此耗时耗力,那就说明,这个领域是高精尖行业,也是当下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需要资本、技术、人力的大规模密集投入。这就像后世的芯片、光伏、电车,属于时代前沿的产业。既然如此,那就大规模补贴,不要命的往里砸钱,非要砸出一个成果来不可。

崇祯皇帝就是舍不得把全国国力都集中到这一高精尖领域。最后呢,鸡飞蛋打,投资面搞得太宽太广。又要救济灾民,又要搞建设,又要得民心,又要平辽东,又要安内乱。最终,鸡飞蛋打,什么都没了。

想象一下,如果装备有五万条“长管鸟铳”的步兵,对付八旗骑兵绰绰有余。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以扩大后的投资规模,说不定三五年就能攒够这一家底。这样就很快了。

三五万条长枪,足以成为在这乱世活下去的依仗。要知道八旗加上汉军也才只有十万人多一点,如果有五万条长枪,一条枪只需要两发子弹,就可以把八旗全部送上天。

这账算下来,非常划算。

总之,苗书现在急需要三五万条长枪。

……

不过,三五年还是时间太长了。

如果能在两年内攒够这一家底,甚至在半年内?苗书心说,即使再投入一千万白银又如何?

难道再追加投资一千万两?

额?

好吧!

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再投他一千万。

又何妨?

但是,这次不能交给郭升和尹奇逢了。

“为了资金安全,投资要保持分散!”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呐!”

“给李来亨一千万,让他也去搞长管鸟铳!”

……

送走了郭升!

苗书从屏风后叫出火王。

“都听到了?”

李来亨点点头:“这么多银子,都给郭将军和尹大人他们,是不是不保险?!”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苗书开始张嘴说人话,李来亨是自已人,关起门来开始敞开了讲,“再说了,咱们不是做了许多预防措施吗,你娶郭升的妹妹,我娶尹大人的女儿。都是一家人,何必说外话。”

李来亨清了清嗓子。

“你怎么了?”

“额,没什么!”

“你小子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没……没有!”

他喵的,说话都结巴了。还没有。

算了!

“有话早说!”苗书心说,从历史上看,这李来亨、郭升都是信得过的,他们都坚持到了二十年后的茅麓山,旌旗招展,大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大陆上最后一支抵抗清军的力量,是民族之魂,“我感觉也不太放心。我准备同时支给你一千万白银,咱们同时安排两条线一起生产!”

“再投一千万?”李来亨眼皮子直跳。

“这不是重复性投资吗?”李来亨现在也学会了时兴词。

不浪费的吗?

苗书觉得,浪费当然没必要。

但是,投资这种事情,就是要形成一种趋势。

一种潮流。

比如,南有特斯拉,北有比亚迪,蔚来or理想,武汉有小米,珠海有小鹏,海外还有一个天天喊着“明天回国”的大骗子。

比如,后世山东有一家骗新能源补贴的汽车制造厂家。

但是,这最起码说明了,有民营资本愿意进来搏一把。

“这次咱们换个玩法!”

“我们只出五百万,让民办资本出另外五百万!”

“民办资本?”

“官商合办!小资本带动大资本。命人去给白鸠鹤写封信,要他想办法,邀请钱谦益前来山东参观。咱们要玩一把大的。”

……

“真的要嫁给我吗?我当初只是跟你开个玩笑,以你父亲的能力,做个巡抚很容易的。”

“大叔,你怎么变得这么唠叨!”

“我以前曾经是江洋大盗,你不嫌弃吗?!”

“啊哈,我嫁给了江洋大盗哦。”

“我说得是真的!杀人不眨眼的那种。”

“哈哈,大叔你稍等,让我先笑会儿。”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