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34章 不算理想

第34章 不算理想

“你是说,前兵部右侍郎毕懋康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

“是的,他曾做《军器图说》,对火器颇有研究!”尹奇逢不知道郭升和苗书的扩大产能计划,他还在使用自已的方法琢磨鸟铳铳管的制备问题,试图解决这个大难题。

“怎么找到他呢?”

“此人原籍徽州,曾经出任过山东巡盐道,历山书院就是他建的。我们只需要到历山书院中,找到院长,便可修书一封,再派人前去寻访!”

“好,你派人去书院中讨信。我立即安排兵马,连夜启程前往徽州!”

……

五日之后!

“毕懋康老先生走不动路了,派了他的孙儿毕林玉前来。”

“有请!”

“林玉先生,你能解决鸟铳铳管的制造问题吗?”

“鸟铳铳管的制造耗时耗力,需要十斤生铁,才能炼出一斤精钢,然后再锤炼、钻孔、打磨,我爷爷也并不擅此道。我爷爷擅长的是自生火铳,不用点火,不需火绳,只需要击发燧石,产生的火屑掉入药仓,就能引燃火药。我带来了一些燧石样品。如果你们需要大量的燧石,我爷爷近十多年存了好几船货,足够用几年了!”

尹奇逢听了顿时非常失望。

还是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铳管制造问题。

“怎么了?”毕林玉发现气氛不太对。

“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时间紧迫。需要在半年的时间内造出一万具铳管,有什么好办法吗?!”

“那只有加派人力,三班倒,日夜不休!”

“也只有如此了!”尹奇逢暗叹一口气。

……

回到家里,尹奇逢一直不开心。

尹小姐就询问父亲,遇到何事。

尹奇逢把自已遇到“短时间内无法克制大批量铳管制造”的问题向女儿诉说一番。

尹小姐自恃聪明,本想为父解忧。

思来想去,这个难题终归是无法解决,好不烦恼。

……

第二天,天空下起小雨。

苗书泛舟大明湖上,尹小姐忽然变得不开心。

“臭宝,怎么了?”

苗书近日才发现自已才是被骗的那个,尹小姐的脚丫子奇臭无比。一脱鞋子,五十米开外,就能要人命,便一直取笑她。

尹小姐就把父亲遇到的问题叙述了一遍。

“呵呵,这有何难!”

……

“快说,否则我脱鞋了!”尹小姐未曾想到,大叔还会这玩意。

“这还不简单。你回去这么告诉你父亲!”

尹小姐听完,眼睛瞪的大大的。

回到家,尹小姐把解决方案跟尹奇逢一说,尹奇逢一皱眉:“这也行?”。

“试试呗!”尹小姐劝道。

……

几日之后,尹奇逢带着众多工匠铸成一座风车水轮,来到南山一座水库旁边。

近日大雨滂沱。

尹奇逢命人在一个山涧打好地基,造了一座拦水坝出来。水坝旁边用粘土砌一个明渠,引流出的水流极为凶猛。

明渠中间塞进风车水轮。

伴随开闸之后水流的汹涌喷射,风车水轮拼命的旋转,通过连动杆,可以间歇性的输出做功。

“有门!”尹奇逢说道。

“这不是水磨吗?但是,山上蓄的水量有限!我们也许可以大明湖旁边挖一个口深井,然后在旁边做一小锻造室,里面就可以不停的捶打。”

“只怕大明湖的水差不够,力道不够!而且引到底处的水,怎么抽上来,否则岂不淹死在下面。”

“也是!”

……

经过父女二人一番讨论。

最终决定,还是在大清河上建一座巨大的铸铁水车,然后通过连接杆,把做功传导出来。虽然这样做,功率小了许多,但是贵在可持续,而且“方便可行”。

尹奇逢说干就干。

一个月后,一座巨大的水车就矗立在大清河上。

经过匠人们持续不断的改良,通过中间的传导装置,可以实现持续的做功。

但是,当真正的投入使用时发现,整个传导装置只是节省了匠人抡锤打铁的力气,整个工艺流程,没有减少任何一个环节。

不过,在经过一番调试改造后,可以使多人同时并行工作。

这样,已经算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效率。

而且只有有一定资历的熟练工匠才有机会使用水力推动的机器进行锻打,年轻的匠人们只能脱了背心,卖力抡大锤。

……

总算整个工序全都动了起来。

由于毕林玉带来大量的燧石,尹奇逢决定一开始造的就是自生火铳。

不需要明火,可以实现下雨天照样击发。

如此一来,整个造枪流程,除了铳管制造效率跟不上,造出的成品枪无论品相还是性能,包括射程,都极为优秀。

就是数量太少了。

速度也嫌太慢了。

但是,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钱粮。

“这是根据毕懋康的自生火铳改造的新型噜密自生火铳,准备命名为‘世祯懋康型’,以纪念武英殿中书舍人赵士桢和兵部右侍郎毕懋康的贡献!”

苗书看到尹奇逢送来的样枪,举起来沉甸甸的,枪管很长,比赵士桢的噜密铳还长一尺,非常满意:“此枪命名为‘思茅1644式’!”

……

“如此下去,到冬天来临时,我们可打不过八旗!”苗书询问过尹奇逢,到年底最多可以交付五千条此类火枪。

“那只有制造大量的盾牌和火地雷,让士兵进行防御性作战!火器是指望不上了。”郭升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能够简单的解决,几万条火枪往那里一摆,大明岂有打不过八旗的道理。

说穿了,这个工艺流程太复杂。

……

不过,火炮的铸造倒相对容易。

苗书绕过尹奇逢,指点了铸炮匠人一手跨越时代的内模水冷铸炮法,导致铸炮工艺在质和量上都得跨越式发展。

不过,苗书不喜欢他们生产的大炮。

苗书通过郭升和尹奇逢对匠人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多铸佛郎机炮等小炮,少铸或不铸笨重巨大的红衣大炮。因为我们要对付的是骑兵,城墙上摆个笨重的红衣大炮,并没有什么用。

这在山海关和京师防御战中,都已经被证明过。

而且红衣大炮,从燕京撤退时,带出来七十多位。撤回西安有十五位,其余的都藏在山东。可以说,在数量上,完全足够使用了。

说穿了,红衣大炮是用来攻城的。为了在城墙上炸出一个豁口。或者,直接把城门直接轰塌。但是,山东自由贸易区的军事策略,从最开始就立足“防御”。这东西太沉,根本运不动。最关键的是,防御性的军事策略,使其更加无用武之地。

大明也是立足于防御,生产的红衣大炮,最后都被清军缴获,然后用来炸开大明自已的城墙。真是岂有此理。还不如不造呢。

否则,当这个生产队长和运输大队长,为他人做嫁衣裳,有何滋味呢?

但是,铸炮匠人们在使用了新式铸炮工艺后,铸的炮越来越长,口径越来越大,而且不炸膛,经久耐用。他们已经忍不住要炫耀技艺了。

此时,苗书才意识到,不能让他们如此这般下去。于是,把这些不听话的家伙发配送到沿海的铸炮厂。这样等红衣大炮铸造好之后,可以命令他们直接装到大型船舶上。并派人严加看守,防止工艺流程外泄。并把红衣大炮往舰船上装的任务也交给他们,结果他们叫苦连天,再也不敢罗唣。

苗书听说之后,暗道:“丫的,活该!”

……

此时,汤若望传来消息,他知道错了。

原意回来帮助铸造火器。

“哼!晚了。”

苗书改了主意:“让他去帮助造船吧,造一艘欧式铁甲风帆战列舰。”

上次黄蜚率水师投降时,黄书就发现,此时的大明水师,已经掌握了逆风航行之术。

当然,没有欧洲的先进。

勉强按照“之”字前进。

不过,这就够使用了。

现在需要把大明水师,改造成“铁甲舰”。

不是在木头外面包一层皮,而是直接用铁造船。

汤若望表示自已很感兴趣。

苗书不再关心这件事。

总体上,并没有出现火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力上的碾压。

这就很麻烦。

……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