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解释不通

“为了一个孩子,你还打算吵多久?如果再这么下去,就离婚!”

说罢,他怒气冲冲地摔门离开。

这位大妈捂着泛红的脸坐在床上默默流泪。

而此时,刘大妈正蹲在墙角听到这一切,激动地跑去中院报信。

在中院,许富贵的老婆、王秀兰以及前院的杨瑞华和秦淮如正在聊天洗衣服。

二大妈:“哟,一大妈被打啦!”

杨瑞华眼中闪烁:“怎么可能?老易可是出了名的好人,从没见他们夫妻之间吵过架。”

二大妈不屑地说:“你们知道些什么?自打一大妈想收养那个婴儿后,她的态度变了,不再照顾老太太也不照顾一大爷。

一大爷要求把布料拿给棒梗,但她说那是她的陪嫁,属于她个人的财产,已经给了就不能收回了。

结果惹恼了大爷,不仅打了她一巴掌,还威胁说要离婚!”

正在缝纫的许富贵的妻子立刻来了精神:“老易真会这么做吗?”

二大妈:“我不认为他会真的离婚,应该只是吓吓她。

现在一大妈不服管,家里事也不做,连聋老太太都愁眉苦脸的。

据说聋老太太已经几天没有吃到热饭了。”

三大妈发表意见道:“我认为易钟嗨或许真想离婚。

毕竟,因为妇科问题,一大妈无法生育,若是真离婚,

以一大爷现在的身份——七级钳工,月薪上百万元,他想找什么样的媳妇找不到?

不仅是村里的美女,甚至是年轻的单身女性也会趋之若鹜。”

许富贵的妻子:“我觉得这个看法更合情理。

老易年纪也不大,如果再找一个能生育的女人,没准几年内就能有自已的孩子。

那时候,他又何必为养老发愁?”

贾张氏闻言变得紧张起来,易钟嗨绝不能离婚另娶,若他有了亲生孩子,如何还能关照她的家庭?

秦淮如显然也有同感,心头十分焦躁。

许富贵的妻子提着装衣服的盆急急忙忙往后面走。

“老许,老许,猜我刚刚听说了什么?”

正在休息的许富贵答道:“还能有什么事?老易打老婆了吧?”

“你是怎么知道的?”妻子惊讶地问。

许富贵嘲笑说:“在这个四合院里,哪有啥秘密可言?上午阎家捉到老鼠,到下午全院的人都知道了公母。

但现在咱们有一个大好机会。

待会有空你就去外边这样跟大家讲……”

说着便对着王秀兰小声耳语,“就这样散布出去,让人们都知道老易实际上打算离异重组家庭。

看他还剩几分面子!”

王秀兰笑道:“哈,怪不得之前你总是不愿意传播这些消息,原来是在等待这个绝佳时机呢!”

许富贵说:“你认为易钟嗨那个老狐狸容易对付吗?如果被他揪住了小尾巴,我们的结局都无从预料,你以为老何是心甘情愿搬出四合院的吗?”

王秀兰回应道:“你的意思,老何是被迫离开四合院的?”

“何大清临走的三天内,接触的人都无外乎易钟嗨和聋老太太。

若这中间没有内情,谁又会相信呢?

行了,你快去,利用好二大妈的大嘴巴,把消息放出去,记得隐蔽点!”

由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整条街道上的主妇们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扫除中,彻底清除了胡同内的生活垃圾,修整了凹凸不平的道路。

大家都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投入工作。

王主任望着这一幕满意地说:“大家真是热情如火啊!”

一位主妇回答:“那是自然,王主任,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幸福感油然而生!”

另一人附和道:“的确,从1947年一路走来,我们都经历过旧社会的黑暗!”

众人开始回忆往事,其中一个说道:“当时,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物价飞涨!”

有人补充:“饥饿几乎成为每一个家庭的阴影!”

又有一人讲述了他的经历:“我还亲眼见到过光天化日下的 事件,以及为了生计卧轨 的老师!”

更有甚者感叹:“最恐怖的是,那时的军事警察和特务,他们开着卡车在街上巡游,随意抓人,现场斩首...”

提到那段历史,对比今天的状况,尽管日子仍然艰难,但大家都感到自已被幸福所环绕。

王主任见大家都充满活力,于是放心去做她的工作。

等她一走开,大家便开始回忆起过去的艰辛,并谈论着四周胡同里的一些新鲜事和趣闻。

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十分单调,没有电视机,也接触不到互联网,连偶尔听听广播都是一种奢侈享受。

任何一件小事都会让人感到激动不已。

话题很快转移到了九十五号院的一个孤儿身上。

“嘿,淮如,你们院的那个弃婴现在叫做沈抗美对不对?那天他被白警官和郑警官送到了街道办,我也看过了。

天哪,这孩子真的漂亮得不得了,我从没见过比他还帅的孩子!”

听着这话的秦淮如脸却是一紧:“哦,是吗?我觉得他看上去有些枯瘦,看起来营养不良。”

其他人质疑说:“真的假的?会不会是因为他被交给的那个单身妈妈生活条件不佳,把孩子照料得消瘦了许多?我记得以前见到他时他可活泼多了,许多住我们这条胡同的人也都看过。

那孩子显得很伶俐,我觉得绝不是一个普通人!”

另一人接着说:“嗯,我也听说,白警官和郑警官正在调查这个孩子的背景。

真不明白是什么父母如此狠心,在寒冬里丢弃这样可怜的小孩儿!”

“你说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你们院里的两位老人竟然吵到要离婚了?”

有人大惊:“你说的是你家院里的易钟嗨大伯?但他可是闻名的好人啊,怎么会闹离婚呢?”

另一位附和:“对啊,我知道的情况是,你家大伯娘不能生育,易钟嗨宁可断后,也不同意离婚另娶。

换作旧社会,他早不知道休过多少回了!

他这种大公无私的人,怎么能和离婚牵扯上关系?”

秦淮如原本想把所有的脏水泼给大妈:“一大爷其实是愿意的,是大妈一直要坚持收养这个弃婴。

一大爷不同意,但她就开始不管老太太,不再伺候,也不在家干活了。

无奈之下,一大爷才说了些过激的话!”

“可奇怪了,一大爷为什么不收养这孩子?孩子没有父母,他们自已又没子女,家境也不差,而且,据说如今一大爷是我们这条胡同里工资最高的呢!”

“确实是这样,他是七级钳工啊,这不是儿戏!我看报上说,1952年就是今年,新中国的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等多个地区陆续实施了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八级工资制度。

初期仅有七个这样的高级技术工人,而至今全中国不超过35位,只要六级及以上,就被视为高级工人。

易钟嗨身为七级钳工,

像易钟嗨这种情况,在整个北京城里都极为罕见!要是再过几年,工龄满了,升到八级工,那他就是国家的瑰宝!”

“真的这么厉害?”

“那是当然的!”

“不过我觉得有点怪,如果易钟嗨这么优秀,他为什么不愿收养这个孩子呢?孩子很听话,长得好,没有任何疾病,还是个小婴儿,如果不让他知道自已被领养的事情,就像亲生的一样啊!”

“哎呀,你们想想,以易钟嗨现在这样的条件,是不是也在考虑要不要另找一个能给他添丁的人?像他这种条件,即使再婚娶年轻姑娘也没问题。”

“嗯,这评级才刚过一天,今天易钟嗨家就吵闹着闹离婚,我看未必是因为收养孩子的缘故。

恐怕是易钟嗨感觉自已有了资本可以找个能生育的女人。

只是碍于名誉,不能直接提出离婚,只能通过夫妻间的争吵来表达....”

然而,易钟嗨此刻正专心致志地在轧钢厂工作,并未有任何关于离婚的念头。

他提到与孙秀菊离婚,其实是因为他认为孙秀菊没有谋生的能力,离开了他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也无法 生活,所以他用离婚的事来威胁一下孙秀菊。

在那个年代,声望远比个人的幸福重要,因此对于易钟嗨来说,如果离婚,他的声誉会受到巨大影响!正如李云龙因提出离婚而丧失了升迁的机会,

当然,李云龙是因为想要迎娶小姨子加上原来的配偶制造了 ,这情形更糟糕一些。

但是即使是普通的离婚,对于易钟嗨的职业发展也没什么好处。

刘惠真并不知道因为沈抗美的事,易钟嗨无缘无故地背上了极大的责任。

此刻,她正努力地在救济站帮忙,洗衣服,打扫卫生。

见到她这样勤劳的人,许多受困的群众都感到很开心:“刘姐姐,你真是手艺了得,这些针线活比用机器做出来的好看多了!”

“是的,我的衣服从来都是这么整齐!”

刘惠真笑着回应道:“做的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嗨,刘大姐,其实我也有学过针线活,虽然行动不便,但我还是希望能做点针线活。

你能教教我吗?”

刘惠真的眼里闪现出光芒:“当然可以。

尽管大家可能都有各自的难题,但是我听王主任说,国家能够给予的救助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已的专长,或许将来也能够自立!”

关于救济站的食物,真的很难用言辞来形容...

只要能吃得饱便成,即便稀得可看到碗底的粥,或是粗糙得刮喉的窝窝头,对那些生病无法自理的人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各类疾病的传播。

然而救济站条件有限,无法实现一对一的特别关照,能做到的便是尽力而为。

但如果站内人们各自施展特长,或许能够提高生活水准!

像是刘惠真就非常无私地教授着大家针线技巧。

当王主任前来为刘惠真送去户籍时,他惊讶地发现不少身体虚弱、伤病在身的人都被动员起来,开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样的现象在整个国家的救助站系统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王主任轻声对其随行人员说道:“小刘,去联系咱们宣传部门,撰写一篇赞美文章来表彰刘惠真的事迹,必须要给予高度的赞誉宣传!

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连老弱病痛者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援助!

一旦在其他救助站也推行这种模式,日后大家的工作将会更为从容有序,不至于整天手忙脚乱!”

“哎,马上去做。”

王 子见到刘惠真如此积极的态度,特地给她准备了一个饭盒的米粥,“带回去给孩子享用吧!”

面对这一份关怀,刘惠真不禁眼角含泪:“王师傅,这份礼物真是太宝贵了!”

王 子微笑答道:“不必在意,权当我也是祝贺他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

你知道,我没有去过孤儿院,那里的孩子真是让人看了心酸,能找到像您这般人家的孩子,实属幸运。

说一句冒犯的话,这孩子的到来可能会给您带来好运,让您的日子越来越好。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要有所信仰……”

以上是对原段落进行了语言风格上的调整,保持了原有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同时也保留了原作品的文化与时代特色。

建国后,有些话题虽不能公开,但要改变大众观念却是需要时间慢慢磨合。

因此,王子压低声音对刘惠真说了些话。

刘惠真听后点头赞同,心里想着,沈抗美的到来确实给她带来了好运。

在此之前,她整天浑浑噩噩,对未来一片迷茫,时常担忧自已与女儿可能会饿死在外。

然而沈抗美到来之后,一切变得不同,刘惠真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开始规划起未来的生活。

心怀期盼,刘惠真下班提着便当盒走在通向四合院的胡同里。

刚到胡同口,看见易钟嗨面沉似水,静静地站着。

刘惠真感到好奇,很快便听到了胡同内的窃窃私语。

有人道:“这事儿我说得通,说什么大婶子收养了孩子不听话才和老爷子拌嘴。

依我看啊,易钟嗨是打定了主意,当上了第七级车工,想要离了婚找个年轻的,他肯定是觉得大婶子挡着他娶新人、生孩子的路了!”

另一位接着说:“对啊,要不然这事解释不通。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