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微微点头,指向那些新居讲道:
“这些都是凭借神仙大人的神力搭建而成,专为安置各位。”
“每幢楼宇分三层,每层设有十个单元。”
“一会儿我会依据名单为大家分房,四人一组一间房。”
“对于夫妇或家族成员,则可全家居住一室。”
此言甫出,
所有在场的民众都愣愣地望着赵云,一言不发。
片刻后,一位流浪者不禁落下了眼泪。
这份悲情如潮水般漫向周围的群众。
很快,上千人 ** 大军中的众人相继涕泗横流,无法抑制内心的触动。
赵云见状目瞪口呆,
如此景象他是生平首次遇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强作镇定后,他走向其中一名流离者问道:“你们为何哭泣,难道有什么不满?房屋虽可能略显紧凑,但在目前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神仙大人力所能及的限度仅此。”
“暂时请各位克服,等将来建筑增多后再做调整。”
面前这名看似经历了岁月风霜的 ** 百姓,用衣襟拭去泪水,哽咽道:
“赵大人,并非我们的要求有多高,有个落脚处就已经感激不尽。”
“我们实在是太过感动。”
“有生之年从未有人如此对待过我们,不但给予食物,甚至还有住处。”
“过往的地主富户从来不把我们当回事。”
“一心只想着如何榨取我们的每一分力……”
接着,此人开始讲述他的过去。
他曾拥有一片十亩的优质耕地,但后来遭遇了 ** 。
村里的大地主借此机会通过所谓的借贷协议将其良田夺走。
岂料那是一笔不断累积的债务,年复一年,
即便将其所有的作物收入全数偿还,亦仅能勉强支付利息。
面对无法偿清的债务,地主便强制性收回了他所有的土地,使其成为一名无地佃农。
成为佃农的日子,不仅债务未减,反而因利息增加越加沉重。
最终,在另一次更大的灾难来袭后,
即使地主自已的产量锐减也无济于事——因为地主家中成员不多,哪怕产量减少依然足以支持多年生计。
但是,他们却无情地驱逐了这些已经无力维继生活的佃户。
失去生计手段后,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最终,在无路可退之际,只得抛家舍业,远走逃难,
成为了流离失所的人群中的一员。
这不是个别人的故事,
而是这片土地上千多名流浪者的共同经历。
在这千余人的群体中,几乎半数以上都有着类似的遭遇,都是在灾难之时遭地主剥削的结果。
通过提供贷款以田地作抵押或直接低价购买他们的农田,这种情况下的悲剧有时比自然灾害更为可怕。
若当地的大族和豪门能够出力施以援手,用他们囤积的一部分粮食来救助百姓,何至于落到“年逢荒灾,人间互食”
的悲惨境地?
虽然干旱使某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甚至颗粒无收,然而中国的版图广大,并非所有地区同时遭受旱情的侵袭,比如益州、荆州、扬州等地,并未直接受到这场持续多年的干旱影响。
如果能够及时调配这些地区的粮食资源,冀州、豫州、兖州、并州所面临的因干旱引起的粮食短缺难题就能轻易得到解决。
但实际上,并没有人这么做,他们非但没有出手相助,反而是借机发战争财,加紧对土地的吞并。
某些地区出现了整个县域的土地被一两个宗族完全垄断的现象。
赵安听后陷入了沉思。
相比之下,赵家村算是一个幸运的例外。
这主要得益于赵氏先人的智慧,建立了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
这样的土地制度意味着,在遇到 ** 这样的灾难时,村民们可以团结一致共度时艰。
而在其他村落,则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宗族中,富裕的地主不顾亲缘关系,强行收购本族土地,造成少数家庭财富暴涨,而其他同宗要么陷入贫困,要么被迫成为依附者。
赵云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平息了当地的难民情绪,并根据前期登记的情况对一千多名难民进行合理的住房分配。
由于现有十一栋建筑物可以容纳1320人,因此在安置完一千一百余人后还有多余的房间。
这些预留房间将用于未来接纳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被分配住房后的居民个个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进入各自的居所参观这个新家。
这十一栋建筑之间的间隔虽然只有十米,但因为建筑本身高度较低,这一距离足以保证每一户都能获得充足的日照。
唯一的小缺陷在于房间面积仅有50平方米,还需四人共同居住,不过这对于长期居无定所的难民而言已是一处极好的避风港。
他们在此之前大多数时候甚至只能勉强找到一块平整的地方过夜。
即使是那些曾经以佃农身份生活于地主家庭中的人,也常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多人共享拥挤、肮脏且无序的集体床位。
因此,当这些人发现可以住在一间有足够空间供四个居住的、干净整洁的50平方米房间里时,无不展现出内心的喜悦。
尽管对于习惯了私生活的现代人来说,这种居住方式可能被认为过于缺乏私人空间。
但在当时,任何能让大多数人感到温暖与满足的居住方案都显得尤为珍贵。
赵云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特别采取措施,在分配过程中尽量将不同性别的住户分开居住,除非是配偶或家庭成员,确保每栋建筑中的男性和女性各自居住,避免性别混住问题的发生。
赵云的周密部署赢得了广泛赞誉。
云易对难民们的激动毫无所知,此刻正忙于离家前往太行山的准备。
赵家庄距离太行山脉不过数步之遥,但他此行预计会久些,少则数日至一周,或更久些。
故而必需的行李不可不备齐。
熔炉、铁砧以及工作台是他的常用工具,自是需要随身携带着。
此外,还带上一把附魔钓鱼竿。
万一出远门多日里起了钓鱼的心思,也好能有消遣。
至于食粮,则是一些预先烤制的鱼足够应景,再多几桶清水、牛奶以补充所需。
虽是重生无惧,然而若不幸陨落,行囊里的物件亦无法取回,所以安全当放在首位。
原木、煤炭与铁矿石是些基础物资,适量带上即可,因为一旦到了太行山脉便不会缺这几样资源了。
谈及导航工具,现有手中的二级地图着实捉襟见肘——其视野覆盖仅限于赵家庄方圆512米的地方,远不如双眼瞭望来得直观清晰。
然而,既然还有提升可能,云易于是在铁砧旁,依次放置地图与八大空白纸张以尝试晋级。
晋级后的 ** 地图扩展至1024米范围,依旧不足以满足需求;再度升至四级后,地图展现的是2048米乘2048米的宽广景象,然而大部分地区仍是漆黑一片,好似被战争的阴云遮蔽。
唯有亲身走过之处,方能在地图上显露出来。
尽管对军事策略而言四级地图尚且可用,但对于长途跋涉来说,这仍是一块不小的局限。
在现实之中,相较于虚拟世界中的定式思维,云易惊喜地发现四级图依旧具备升级潜能。
通过在铁砧中添加八份空白文件,四级地图瞬间进化成为涵盖四倍范围、尺寸达到4096米宽高的五级地图。
赵家庄缩成了一个几乎不值一提的小点,不过即便如此,太行山脉仍未完全显影,只是近在眼前。
预计再进二级,该山脉边缘便会映入眼帘。
为了这一天,云易继续将八张空白纸置于铁砧之上,力求达成六级地图,那将是令人震惊的8192米长宽覆盖区。
审视这幅新的导航工具,竟连同那河畔的狭窄径路——他曾在那里遭遇过典韦的一场惊心动魄——都赫然可见。
而美满村的位置,由于处在当前视野边缘,暂时未见全貌。
但无论如何,一切迹象都表明目的地触手可及。
从地图边缘到地图中心的距离大约是八里。
然而,杏花村离赵家庄超过了十几里,看不清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过,只要再提高一个等级,理应就可以看到了。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云易又把地图放在了铁砧上。
依旧是八张空白纸的材料来升级。
一瞬间,七级地图就这样诞生了。
这张新的地图可以覆盖的宽度和长度已惊人地达到了16384米。
即便是当云易身处地图 ** ,也能看到十几里之外的杏花村,乃至之前的路线经过的太行山脉边缘。
但是杏花村,能容纳两个宗族,此时在这地图上只有指盖那么大。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可能很难仅凭地图就辨识得出。
云易并未止步于此,继续对地图进行了升级,直至九级。
虽然九级并非地图升级的极限,但是地图并不是越大就越好。
实际上,由于地图的比例尺因素,在地图上显示的范围越大,使用的难度就会增加。
单是这一张九级的地图,展示的范围长达65.5公里宽65.5公里。
换句话说,赵家庄在这张地图上可能只是几个像素点大小;他曾行走的所有路程加起来,也不过占到了这张地图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