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尊称,此处指孔子。
至于是邦:到达某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
必:一定、总是。
闻其政:听闻该国的政事(政治情况)。
求之:去主动求取(政事信息)。
与(yú):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抑:连词,表示选择,可作“还是......”解。
与(yǔ)之:别人主动告诉他。(与,给予)
温:温和,性情不激烈。
良:善良,心地正首。
恭:恭敬,待人庄重。
俭:节制,不奢侈(此处指言行有度)。
让:谦让,不争强好胜。
以得之:通过这些品质获得(政事信息)。
夫子之求之:夫子“求取”的方式。
其诸:大概、恐怕(表示推测)。
异乎:不同于。
人之求之:普通人求取得方式。
与(yú):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吧”。
【大意】
子禽问询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了解到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是夫子自己求取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夫子以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的品德赢得他人敬重,因此别人自愿透露政事信息。夫子这种以德服人的“求取”方式,大概和普通人为达目的刻意钻营的方式不同吧?
【故事】清风渡
青石镇依山傍水,每逢梅雨,溪水暴涨。这一年,镇东李家与镇西王家因争抢渡船码头大打出手。镇长请来游学至此的年轻书生陆明远调解。
陆明远未急着评判,而是先为两家各斟一杯茶:“今日不谈是非,只请诸位尝一盏新采的云雾茶。”他声音清润如泉,躁动的众人渐静。茶香氤氲间,他温和道:“听闻李家阿婆腿脚不便,王家小哥曾背她过溪?”此言一出,两家人面露愧色。(温:用平和态度化解戾气,如水温润万物)
次日暴雨,溪桥断裂。陆明远脱下外袍裹住哭泣的落水孩童,背起箩筐帮商贩打捞货物。王家少年见他赤脚踩在碎石上搬运木料,袖口渗血仍微笑安抚众人,忍不住喊道:“陆先生,我来帮你!”(良:以善行唤醒他人心中善意)
第三日,陆明远拜访镇中三位九旬长者。他在白发老翁面前躬身长揖:“晚生愚钝,恳请赐教旧日溪水分流之策。”老者颤巍巍取出泛黄地契,原来三十年前李、王两族本是姻亲,共筑堤坝时留有暗渠图纸。(恭:对传统与长者的敬重,往往能寻得化解矛盾的钥匙)
当两族要求扩建码头时,陆明远指着山崖上一棵虬松道:“此树生于石缝,根不过碗口粗,却荫蔽半亩之地。”他建议共用码头,清晨归渔户,正午归商队,省下银钱重修书院。众人恍然:争不如让,贪不如俭。(俭:节制欲望,方见智慧)
最终划定码头时,李家族老突然起身:“王家船多,该占六成。”王家人愣住——他们原想争七成。陆明远微笑不语,却见王家少年跳出来:“不!李家有病人常需渡船求医,该多分两成!”掌声中,陆明远在契约上提笔补了一句:“余两成供孤寡乡邻无偿使用。”(让:谦逊退让反能催生更大的公义)
三年后,青石镇码头立起石碑,刻着陆明远离去前写的话:“争者如水激石,和者似风入松。温良化坚冰,恭俭生福田,一让天地宽。”而关于他的传说,最终与《论语》的诵读声一起,随溪水流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