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指《诗经》。
三百:此处为概数,《诗经》实际三百零五篇。
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的核心精神。
思无邪:思。思想。无邪,纯正无杂念。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大意】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核心精神,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古代,人们不把它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人生和社会教育的教科书。孔子第一次把文学和政治联系到一起,提倡用诗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作为统治者要善于运用《诗经》这样纯正无邪的思想,用之于政务治理,从而让政治走向仁道,让民众归于正道。
【故事】乡塾里的对话
初春的鲁国,杏花如雪花般纷飞。少年子游眉头紧蹙,如那纠结的麻花一般,翻动着手中的竹简,疑惑地问道:“先生,《诗经》里明明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样的情诗,为何夫子却说‘思无邪’呢?”
须发皆白的老塾师轻轻放下茶盏,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他那饱经沧桑的手指,如同指向真理的指针,首首地指着窗外,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你看那采桑女唱的情歌,是否如靡靡之音般淫邪?”
"她们的歌声犹如黄莺出谷,清亮悦耳,倒显真挚。"
“诚然!《关雎》恰似那谦谦君子,对淑女思慕之情犹如潺潺流水,虽辗转反侧却不逾礼;《硕鼠》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首刺贪官污吏的心脏,言辞犀利却心怀悲悯。就像……”老塾师忽然指向院中那棵杏树,仿佛它是一位智者,见证着世间的善恶美丑。
两个孩童像斗鸡一样争执不休。矮个儿气鼓鼓的,腮帮子像青蛙一样鼓着,大喊道:“这枝杏花我先看见的!”然而,他还是把花枝递给了同伴,仿佛那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但你前日摔跤了,送你养伤吧。”高个儿愣了一下,随后像变戏法一样掏出一个竹蝉,笑嘻嘻地说:“这个换你的花。”
老塾师捋须微笑,宛如那睿智的仙人:“子游可明白?孩童争花,看似斤斤计较,实则蕴含着赤子之心。诗三百恰似这春日万物,缤纷多彩——”话音未落,一阵轻风拂过。那如雪花般的杏花瓣,悠然飘落于砚台之上,恰好将竹简上“思无邪”三字染得如晚霞般绚烂。子游忽地起身,恭恭敬敬地行礼:“学生懂了!真正的纯正,并非拘泥于形式,而是犹如那皎洁的明月,又如那清澈的流水。就像《溱洧》中所描绘的男女踏青,最终归结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那份坦荡,如此纯粹,如此美好。”
多年后,当子游在武城弦歌教化时,那杏花天的记忆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弟子:“夫子言诗三百,思无邪,恰似那采诗官漫步阡陌,聆听百姓歌声中的悲欢离合,却不生丝毫妄念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