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3章 知行合一

第13章 知行合一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复姓端木,名赐,擅长言辞与经商。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

先:首要之事。

行:实践、履行。

其言:自己要说的话。

而后:之后。

从:跟随、表达。

之:代指己经实践的言行。

【大意】

子贡问怎么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真正的君子应当先通过行动验证自己的言论,确保言行一致后再进行表达。”这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对空谈妄言。

【故事】商道即仁道

春秋时期,齐国遭遇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子贡率领着一支庞大的商队,满载着丝绸、茶叶和其他货物,穿越齐国的广袤大地。当他们抵达受灾严重的临淄城时,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城外的河边,一群衣衫褴褛的农夫们正忙碌地用陶罐从河里取水。由于水源稀缺,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运水,以满足家人和农田的需求。子贡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悯之情。

他走到一位面容憔悴的老里正面前,关切地问道:“老人家,为何不修建一条水渠,将河水引入城中呢?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饮水问题,还能灌溉农田。”

老里正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三年前,有一位来自宋国的行商路过此地,他说愿意出资修建水渠。我们信以为真,凑齐了一百金作为定金交给他。然而,自那以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出现过。”

子贡听完,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他抚摸着河岸上那粗糙的泥土,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下定决心,解下腰间的玉珏,递给身旁的侍从,吩咐道:“速速赶回曲阜,将我的犀角樽和青铜鼎全部变卖。”

侍从们惊愕地看着子贡,不明白他为何要这样做。子贡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些财物虽然珍贵,但与百姓的生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决定用这笔钱来修建水渠,为大家解决燃眉之急。”

说罢,子贡卷起衣袖,亲自拿起一把耒耜,走到河边,高声喊道:“取耒耜来!我先挖第一锹土。”他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这位慷慨的商人。

转瞬之间三个月己经过去。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人们期盼着那清冽的渠水能够早日流入龟裂的田地,滋润那干涸的土地。终于,在某一天,人们期盼己久的时刻来临了——渠水如银练般奔腾而来,欢快地流淌在田间地头。

子贡站在竣工仪式的讲台上,看着眼前这令人欣喜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洪亮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商道即人道,今日之渠可名‘信水’。望后世商贾记得,诺言当如流水,行在言之先。”

子贡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在人们的耳畔回响。他的意思很明确,商业之道与做人之道是相通的,一个有诚信的商人,就如同这清澈的渠水一样,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诺言,先行而后言。

然而,没有人知道,子贡在暗地里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悄悄地将定金双倍退还给了那些参与修建水渠的农户。这些农户们原本只期望能够按时拿到应得的工钱,却没想到子贡会如此慷慨。

就在子贡发表完讲话,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时,他突然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有些特别。那个人虽然身着便服,但眉宇间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质。子贡定睛一看,心中不禁一震——原来那个人竟然是微服私访的孔子!

孔子面带微笑,微微颔首,表示对子贡的认可和赞赏。子贡见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夫子的肯定,这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子贡明白,孔子一首教导他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人。而今天,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夫子教诲的领悟和践行。“赐也,终明君子之道。”孔子的这句话,仿佛是对子贡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子贡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种期许。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