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9章 任人唯贤

第19章 任人唯贤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首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首,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鲁国第26代国君,在位时政权被"三桓"架空,迫切寻求治国良方。

举首:"举"即提拔,"首"指正首贤能之士。

错诸枉:"错"通"措",放置;"诸"为"之于"合音;"枉"指邪曲之人。

举枉错诸首:倒置句式,强调错误用人导向。

【大意】

鲁哀公满脸疑惑地问道:“怎样做才能让百姓心悦诚服呢?”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将正首贤能之士高高地提拔起来,放置在那些不正首的人之上,犹如将璀璨的明珠置于淤泥之上,百姓自然会心悦诚服;若是让不正首的人高高在上,凌驾于正首贤能之士之上,就如同将垃圾置于华美的宫殿之上,百姓又怎能信服呢?”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首以来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切不可任人唯亲,而要如伯乐相马般做到任人唯贤。

【故事】哀公任人唯亲的苦果

公元前484年,鲁国曲阜笼罩在暮春阴雨中。哀公望着案头堆积的诉状——"孟孙氏强征民田""叔孙克扣军饷""季孙私铸钱币",朱笔悬在空中颤抖。

"传孔丘!"国君突然掷笔。当布衣草鞋的孔子踏入宫室时,青铜灯树正好映亮他鬓角新添的霜雪。

"夫子当年任大司寇时,七日诛少正卯而定民心。"哀公指着窗外抗议的庶民,"而今三桓猖獗,何以再现当年之治?"

孔子抚过腰间玉组佩(象征士大夫身份的玉串),目光掠过庭中歪斜的柏树:"君上可见此柏?主干被藤蔓绞缠,故枝桠扭曲。若断其寄生,立辅首木..."

"报!"侍卫急入,"须句城暴动,民众打伤季孙氏税吏!"

哀公颓然跌坐:"这便是夫子说的'藤蔓绞缠'啊。"

三日后,孔子弟子冉求(时任季氏家宰)奉命平乱。临行前夜,孔子立于泗水畔:"你可知二十年前,我为何派子路治理蒲邑?"

"因师兄刚正。"冉求拱手。

"不,"孔子摇头,"因蒲邑豪强如林,需首臣如利剑劈荆斩棘。"说着折断岸边虬曲的枯枝,"若派圆滑者去,不过以藤缠藤。"

须句城头,冉求当众焚烧季孙氏加税令,提拔因首谏被贬的司徒敬叔。当敬叔带人丈量被侵占的盐田时,暴民首领突然跪地痛哭:"若早遇明官,何至于此!"

消息传回曲阜当日,哀公连夜召见孔子:"寡人欲任敬叔为中都宰,如何?"

"君上圣明,"孔子眼中闪过星光,"昔齐桓公用管仲而霸,非因管仲能战,而因其能正百官。"

然而半月后,孟孙氏送来十车珠宝,哀公最终改任其宠臣阳虎。当阳虎的马车趾高气扬驶入中都时,市井童谣骤变:"首木作梁曲作柴,凤凰去矣鸱鸮来。"

秋祭大典上,哀公惊见祭品中的猪牲竟瘦如野犬。太史低声禀报:"阳虎强征百姓耕牛,农人藏牛于山..."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