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1章 引孝入政

第21章 引孝入政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或:有人,推测为隐士或政客。

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为政:参与具体政务(时孔子周游列国未仕)。

《书》:指《尚书·君陈》篇(今本无此句)。

施于有政:"施"即延及,"有"为助词,指影响政治。

奚其为为政:反问句式,强调广义的政治参与。

【大意】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从政做官?"孔子答道:"《尚书》说:'孝道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种德行会影响政治。'这便是在参与政治,何必要做官才算从政呢?"

【故事】孝道下的政治

公元前 497 年,齐国边境的泰山脚下,五十岁的孔子正与弟子们埋头整理《诗》稿。突然,一辆华盖马车如离弦之箭般冲破雨帘,车帘掀起,露出晏婴之子晏圉那充满讥诮的脸:“仲尼先生编订《雅》《颂》,可比在鲁国当大司寇时清闲?”子路闻言,怒发冲冠,握剑欲起,却被孔子死死按住。老人犹如一位慈祥的父亲,将淋湿的竹简轻轻擦拭,缓缓说道:“晏大夫可知,三日前临淄市集有孝子拒售病牛?”“这与政事何干?”晏圉不以为然地反问。孔子目光如炬,指向雨中劳作的农人,言辞恳切地说道:“那孝子宁受鞭刑也要奉养盲母,今日田埂间的孝行,便是明日朝堂上的良政啊!”

数月之后,孔子如困兽般被围困在陈蔡之间。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如翩翩君子般造访那简陋的茅舍,他指着门外正在啃食野果的弟子,言辞犀利地问道:“先生若愿在陈国出仕,又怎会落魄至此?”孔子微微一笑,并不答话,只是取过琴,悠然弹奏起那曲《幽兰》。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如鼓点般打破了平静。原来是一位樵夫前来叩门,他恭敬地说道:“昨日我谨遵夫子之嘱,将被兄嫂赶走的老父接回了家。”贞子惊讶地发现,随樵夫一同前来的青年,竟然是陈国边关守将之子。

七年后,孔子终于返回鲁国定居。季康子派人送来丰盛的太牢之礼,使者谄媚地说道:“若先生愿担任国老,季氏定当……”“且看此物。”孔子打断使者的话,展示出一柄断锄。原来,三日前,他成功调解了邻里之间的争水纠纷。那两兄弟在他的感化下,竟将自家的水渠改道,以接济孤苦无依的老人。这一善举如春风般迅速传开,曲阜西郊的二十户人家,也纷纷自动修订田界,以效仿孔子的义举。

最为戏剧性的转变,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发生在次年的春祭之时。鲁哀公惊愕地发现,祭典上的俎豆之礼竟然与《周礼》毫无二致,而自己却从未下达过相关的诏令。太史惶恐地禀报:“自孔门弟子在民间宣讲孝悌之道后,庶民们便自发地按照古礼筹备起来。”

哀公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趁着夜色探访杏坛。只见孔子正教着一群顽童描红《蓼莪》,那稚嫩的童声,宛如天籁,在夜空中回荡。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诵读声响起,犹如黄钟大吕,震耳欲聋。国君如醍醐灌顶,忽然对着东方(父母陵墓方向),深深地长揖及地,仿佛要将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传递到九泉之下。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