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3章 礼乐之本

第3章 礼乐之本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子曰:孔子说。

人:泛指一个人。

而:此处表假设,意为“如果”。

不仁:没有仁德。仁是儒家核心思想,指发自内心的爱人、利他的品德。

如…何:固定句式,意为“对…怎么办?”“…有什么用?”

礼:礼仪制度,古代社会规范行为、维系秩序的外在形式。

乐(yuè):音乐、艺术,儒家认为乐能调和情感、教化人心。

【大意】

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礼对他有什么用呢?他也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践行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乐对他也没有意义。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达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所以乐也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强调,礼乐制度若脱离内在的“仁”,便沦为虚伪的形式。仁是礼乐的灵魂,外在规范需以内在德性为根基。

【故事】周卿的祭典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有一个鲁国大夫名叫周卿,他以其对礼法的精通而声名远扬。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人们都对他的学识和才华赞叹不己。

周卿不仅对古代的礼仪制度了如指掌,还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常常被邀请主持各种盛大的祭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达,也是展示国家威严和文化底蕴的重要场合。

在祭典上,周卿总是身着华丽的礼服,庄重而威严地站在祭坛前。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严格遵循着古老的礼法规范,没有丝毫的差错。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时空,将人们的祈愿传达给神灵。

周卿的主持使得祭典更加庄重肃穆,也让人们对礼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名字成为了鲁国文化的象征,被人们传颂至今。

周卿一脸肃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庄重。他严格地按照古老的祭祀流程进行着,青铜器被小心翼翼地按照规制摆放,仿佛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乐师们站在一旁,演奏着古老的《雅》《颂》之乐,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之中。

周卿缓缓地跪下,他的身体微微前倾,额头触碰到地面,这个跪拜的幅度分毫不差,显示出他对祭祀仪式的极度尊重和敬畏。

然而,就在这看似庄严肃穆的场面背后,百姓们却在私下里议论纷纷。

“你们看,这些祭品都是强征来的,根本不是心甘情愿献上的。”

“还有那些乐师,听说他们己经三个月没有领到俸禄了,却还得在这里演奏。”

这些窃窃私语在人群中传播着,虽然声音不大,但却足以让人们对这场祭祀仪式产生质疑。

在某年,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了这片土地,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周卿却不顾百姓的死活,执意要举行一场祈雨仪式,并且还强行命令百姓们凑足三牲祭品。

有一位老农,家中己经一贫如洗,仅剩下一只瘦弱的羊。他苦苦哀求周卿:“大人啊,我家中实在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缴纳祭品了,如果把这只羊交出去,我的孙儿就会饿死啊!”然而,周卿却对老农的哀求无动于衷,冷漠地回答道:“礼不可废,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因为你一家的困难而破坏。”

祭祀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周卿身着华丽的礼服,一脸肃穆地站在祭坛上,高声诵读着冗长的祝词。一旁的乐师们则奏响了庄重的编钟,那悠扬的钟声在旱情严重的土地上回荡,显得格外讽刺。

就在这时,一阵凄厉的哭喊声突然打断了钟声。众人惊愕地望去,只见那位老农的孙子因为饥饿过度,晕倒在了祭坛下。周卿见状,不仅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怒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竟敢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哭闹,简首是扰礼!”他随即命令手下的人将老农和他的孙子驱赶出祭坛。

乐师们目睹了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其中一位乐师终于忍无可忍,他愤然摔下手中的槌子,大声说道:“乐为和民心,如今民心生怨,我们再怎么演奏这庄重的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祭坛。

周卿的“守礼”行为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孔子在听闻此事后,不禁叹息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即使拥有再多的钟鼓玉帛,也不过是一具披着华服的枯骨罢了。”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