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7章 未学之学

第7章 未学之学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学著称。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意思是尊重,第二个“贤”是贤德。易色,指轻视外貌的态度。全局意思:尊重贤德的人胜过注重外表。

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全身心投入(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大意】

子夏说:一个人应该注重道德品质而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外表上面,不要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但不必强求超出能力范围;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就应当尽人臣之道,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可以理解为认真完成自己职责内的工作任务,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忠诚与热情,甚至还要投入更多,这就是所谓“忠君之道”;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答应别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倘若能做到最好就尽力做到最好,哪怕己经尽力了也没有做到,也不会失信于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过很多书,能做到这些我就认为此人真有学问。(做事先做人)

【故事】未学之学

深冬的清晨,大雪纷飞,洛阳城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在城郊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16岁的林昭跪在母亲的病榻前,紧紧握着母亲枯瘦的手。母亲咳嗽不止,气息微弱,家中早己一贫如洗,连抓药的钱都没有。

林昭咬了咬牙,起身披上那件打着补丁的棉袄,冲进了漫天风雪中。他想起了学堂先生教导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救母亲。

林昭在雪中奔走,向街坊邻居借钱,却屡屡碰壁。就在他绝望之际,突然想起城西的李员外乐善好施。他顶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李府,向李员外说明来意。李员外见他衣衫单薄,冻得嘴唇发紫,心中不忍,但又担心他无力偿还。

林昭跪在地上,坚定地说:“李员外,您放心,我定会用自己的双手挣钱还债。只要能救母亲,让我做什么都行!”李员外被他的孝心打动,借给了他一笔钱。

林昭拿到钱后,立刻去药铺抓药。回到家,他小心翼翼地煎药,一勺一勺地喂母亲喝下。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

此后,林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城中的茶楼做杂役,洗碗、擦桌子、跑腿,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他省吃俭用,将挣来的钱一点一点攒起来,按时还给李员外。李员外见他如此诚信,对他愈发赏识。

一年后,朝廷选拔人才,李员外向官府举荐了林昭。林昭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诚信,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小吏。他牢记“事君能致其身”,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从不敷衍。每次接到任务,总是全力以赴,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退缩。

在与同僚和朋友交往中,林昭也始终秉持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原则。他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大小,一定会尽力做到。渐渐地,他在城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有一天,一位曾经在学堂一起读书的同窗来找林昭。这位同窗家境贫寒,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却凑不够路费。林昭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的银子,帮助同窗。同窗感激涕零,承诺日后一定归还。

几年后,那位同窗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他没有忘记林昭的恩情,不仅归还了银子,还多次在朝廷中举荐林昭。林昭因为自身的品德和才能,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成为了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

林昭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道理。他的故事在洛阳城广为流传,人们都说,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如何做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