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名宋,谥号"定"。
问:咨询治国之道。
定公问:鲁定公(前509-前495年在位)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君:国君。
使:任用、对待。
臣:臣子。
事:侍奉、服务
君使臣:国君使用臣子。"使"字本义为差遣,引申为任用、对待。
臣事君:臣子侍奉君主。"事"字甲骨文像手持文书侍奉之形。
如之何:应该怎么做?文言疑问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该怎样处理?"
对曰:恭敬回答。
礼:规范制度,包含尊重与礼节。
忠:尽心竭力,恪守职分。
君使臣以礼:君主应当依照礼制任用臣子。"礼"指周代等级制度及相应礼仪规范。
臣事君以忠:臣子应当以忠诚之心侍奉君主。"忠"字从心从中,本义为尽心竭力。
【大意】
鲁定公询问君臣相处之道,问君主应该怎么任用差遣臣子,臣子要怎么侍奉对待君主?孔子答复道:“作为君王应以符合礼制的方式任用臣子,尊重臣子的地位和职责;臣子则应以忠诚尽责的态度履行义务。这种关系强调上下级之间相互的尊重与责任,而非单方面的服从。”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毅然决然地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为他复仇。
豫让先是用漆涂满全身,让自己的皮肤变得粗糙不堪,然后吞下炭火,改变自己的声音和容貌。经过这样的折磨和伪装,他几乎己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但他的决心却丝毫未减。
终于,豫让找到了一个机会,潜伏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准备行刺。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赵襄子的马在过桥时突然受惊,豫让的行刺计划也因此败露。
被捕后的豫让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坦然面对赵襄子的质问。赵襄子问他:“你之前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他们被灭亡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呢?”
豫让回答道:“他们对待我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所以我也只能以普通人的方式来回报他们。但是智伯却不同,他以国士的待遇来对待我,所以我也必须以国士的方式来报答他。”
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互动关系。智伯对豫让的知遇之恩,让豫让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豫让的忠诚和义气,也让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现代启示:
某科技公司的张总,突然发现核心团队的小伙伴们都有点无精打采的。这可咋整呢?张总灵机一动,想起了孔老夫子的教诲。于是,他决定改变一下以前那种“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开始定期和员工们开座谈会。这不,了解到技术骨干李工家里有点困难后,张总二话不说,就主动调整了他的工作安排。
到了第二年,行业危机来了,大家都慌得一批。可李工呢,带着团队搞出了一个突破性的产品,首接逆袭!这时候,猎头跑来出高价要挖走李工。李工却说:“张总那么尊重我的专业价值,我肯定得把我的全部才智都拿出来,好好回馈公司呀!”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对下属的尊重,那可是能激发下属的忠诚度的哦!只有这种双向的“礼”与“忠”,才能建立起一个持久稳固的团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