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放(fǎng):通“仿”,依据、效法;另一解为“放纵”,此处取前者更贴切,即“依照利益行事”。
于:介词,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对象。
利:私利、利益。
而:连词,表示顺接。
行:行动、做事。
多:增加、产生很多。
怨:怨恨、不满。
【大意】
孔子说:“如果做事只依据利益来行动,就会招致许多怨恨。”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规律。一个人处处以利益为先,甚至损人利己,短期或许得利,但长远必失人心,招致他人不满。比如现代社会中,企业若只顾压榨员工或欺骗顾客,最终会因失信而衰败;个人若在交友中唯利是图,也难获真情。
【故事】商人的得失
春秋时期,卫国的商业领域里有一位名叫陶朱的商人,他以精明的头脑和对利益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陶朱对于每一笔交易都精打细算,将利益放在首位,这使得他在商界中逐渐崭露头角。
有一次,陶朱与邻村达成了一项合作,共同收购粮食。双方约定,每石粮食将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十钱进行收购。这个价格在当时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村民们也对这次合作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收获季节来临时,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粮食的价格突然飙升至十五钱一石。面对这一变化,陶朱的心中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陶朱决定违背之前的约定,暗中压低价格。他只愿意给村民每石八钱的收购价,并且还找了各种借口,声称村民们交上来的粮食质量不佳,以此来掩盖他真实的目的。
村民们面对陶朱给出的低价,虽然心中有万般无奈,但由于生活所迫,最终还是只能忍痛将自己的货物卖给了他。然而,就在陶朱以为自己可以大赚一笔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接踵而至。
首先,陶朱的商铺突然开始频繁遭遇盗窃,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货物,还让他的生意受到了严重影响。接着,更糟糕的是,他的仓库竟然莫名起火,火势凶猛,几乎将所有的库存都烧成了灰烬。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陶朱发现,竟然还有人在他的店门前破口大骂,诅咒他不得好死。这些事情让陶朱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就在陶朱苦思冥想之际,一位神秘的老者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老者看着陶朱,缓缓地说道:“你逐利而行,损人利己,这样的行为怎能不招人怨恨呢?”
陶朱听了老者的话,如醍醐灌顶一般,突然明白了过来。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而这些恶果现在都报应在了他自己身上。
于是,陶朱决定痛改前非。他主动找到那些曾经被他低价收购货物的村民,向他们诚恳地道歉,并给予了相应的补偿。同时,他还向村民们承诺,以后一定会公平交易,绝对不会再占他们的便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陶朱的声誉终于逐渐得到了挽回。村民们看到了他的改变,也开始重新信任他,愿意和他做生意。而陶朱也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做生意不仅要追求利润,更要注重诚信和公平,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