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5章 一以贯之

第15章 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注释】

参:曾参(曾子),孔子的学生。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道理贯穿始终。

唯:是的(表示恭敬应答)。

门人:其他学生。

何谓也:这是什么意思?

忠:尽心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意】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思想可以用一个根本的道理贯穿始终。”曾子回答:“是。”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罢了。”孔子用“一以贯之”概括他学说思想的核心;曾子将其解释为“忠恕”。忠是积极助人,恕是宽容待人。二者均以“仁”为根基,强调推己及人的处世之道。

【故事】一以贯之的商人

春秋时期,鲁国境内有一位名叫季文的布商,其生意不仅遍布鲁国,还延伸至其他列国。他的学徒阿勇对师父的经营之道颇为好奇,一日,终于忍不住向季文请教:“师父,您的生意如此兴隆,遍布列国,其中的经营之道究竟是什么呢?”季文微微一笑,回答道:“吾道一以贯之。”

没过多久,季文因事外出,其他学徒们便围拢到阿勇身边,纷纷追问师父的经营之道到底是什么。阿勇稍作思考,然后说道:“依我之见,师父的经营之道,其实不过‘忠恕’二字罢了。”众人听后,皆面露疑惑之色,显然对这两个字的含义并不理解。

见众人如此反应,阿勇便开始讲述起两件事来,希望能通过具体事例让大家明白“忠恕”二字的深意。

在齐国遭遇严重干旱的时期,季文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善举。面对这场天灾,他并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趁机抬高物价,而是主动降低了自己所售布匹的价格,以帮助那些因旱灾而生活困难的人们。

不仅如此,季文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帮助受灾的百姓修缮房屋。他深知这些灾民在大旱之下,不仅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连居住的地方也可能因为年久失修而变得摇摇欲坠。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保这些灾民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全的住所。

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季文回答道:“若我受灾,也望有人相助。”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明白,在困难时刻,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多么重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让更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己欲立而立人)

有一次,店里的伙计不小心把一批质量低劣的布卖给了一位老人。当季文得知这个情况后,他立刻决定采取行动。

季文首先找到那位老人,诚恳地向他道歉,并解释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季文不仅退还了老人购买劣布的全部款项,还额外赠送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好布给老人。

老人对季文的处理方式感到非常惊讶和感动。他原本以为自己只能自认倒霉,没想到季文会如此慷慨地解决问题。

季文微笑着对老人说:“谁都不愿意买到次品啊,我只是将心比心罢了。”他的这番话让老人对他的为人更加敬佩。

这件事情很快在周围传开了,人们纷纷称赞季文的诚信和善良。季文的生意也因为他的好口碑而越来越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