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古者:古代的人。
言之不出:不轻易说话(“出”指说出口)。
耻:以……为耻。
躬之不逮:自己做不到(“躬”指自身,“逮”指达到、实现)。
【大意】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轻易承诺,是因为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孔子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古人慎言,是因担心承诺后无法兑现,反而失去信誉和尊严。这种态度体现了对责任的敬畏和对诚信的坚守。
【故事】季布的“一诺千金
春秋时期,在楚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侠士。他以其正首的品性和诚实守信的品德而闻名于世。
季布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他对待朋友真诚,言出必行,只要是他答应别人的事情,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
他的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难得,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季布的信誉和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
季布的一诺千金不仅让他在朋友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让他在楚国的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曾经有那么一次,季布的朋友遭遇了仇家的疯狂追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朋友将一封重要的信件和一块珍贵的玉佩托付给了季布,并恳请他务必将这些东西送到远在秦国的妻儿手中。
季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紧握着朋友的手,郑重地承诺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会将这些东西安全地送到你家人的手中。”
然而,要完成这个承诺并非易事。季布在送遗物的途中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不仅要躲避仇家的追杀,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食物短缺的困境。
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季布不幸被追兵所伤,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继续前行。他的衣衫早己破烂不堪,双脚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三个月徒步跋涉,季布终于抵达了秦国。当他站在朋友妻儿的面前时,己经疲惫不堪,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朋友的儿子见到季布后,立刻跪地叩头,感激涕零。然而,季布却连忙摆手,说道:“我既然答应了你的父亲,就一定会做到。无论生死,都不能阻挡我完成这个承诺。如果我做不到,又有什么颜面立于这天地之间呢?”
季布完成了承诺,朋友的妻儿对他感恩戴德,此事也在秦国传开,季布的名声愈发响亮。
不久后,秦国国君听闻了季布的事迹,对他的诚信和侠义十分赞赏,便派人将季布请入宫中。国君见到季布后,首言想让他留在秦国为官,为秦国效力。
季布心中有些犹豫,他本是楚国人,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又觉得秦国国君如此看重自己,拒绝似乎有些不妥。就在他思考之际,突然想到自己曾听闻秦国欲对楚国有所图谋。
于是,季布恭敬地对国君说:“陛下厚爱,布感激不尽,但布乃楚人,若为官秦国,恐被人诟病不忠不义。且如今秦楚局势微妙,布实难安心任职。”国君见他言辞恳切,也不再强求,厚赏了季布后让他离去。季布带着赏赐,踏上了回楚国的路,继续践行着他一诺千金的侠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