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章 重徳轻诬

第1章 重徳轻诬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释】

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

可妻也: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妻”作动词,指嫁女。

虽:即使。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代指监狱。

非其罪也:不是他的罪过。

以其子妻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子”指女儿,“妻之”即嫁给他。

【大意】

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句话重点告诉我们不要以表象断人,德行重于名声。也体现了孔子作为师者对学生的信任和关爱。

【故事】夫子嫁女

公冶长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以博学多才和品德高尚而闻名。然而,公冶长还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特殊技能——精通鸟语。

有一天,公冶长正在家中读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鸟儿的叫声。他仔细聆听,竟然听懂了鸟儿们的对话。其中一只鸟儿说:“南山有只死羊,你去吃肉,我去吃肠。”公冶长心中一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于是,他立刻放下书本,匆匆赶往南山。果然,在南山的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一只无人认领的死羊。公冶长心想,这只羊既然己经死了,而且也没有主人来认领,那么他将其带回家烹食也未尝不可。

公冶长把死羊带回家后,精心烹饪,与家人一同享用了这顿美食。然而,几天后,羊的主人发现自己的羊不见了,西处寻找无果。当他路过公冶长家时,闻到了一股羊肉的香味,心中顿时生疑。

羊的主人走进公冶长家,看到了地上的羊骨,立刻认定公冶长就是偷羊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将公冶长告到了官府。

公冶长被带到官府后,面对指控,他坦然地解释道:“这只羊是我听鸟语得知的,并非我所偷。”然而,官员们对他的辩解并不相信,他们认为这只是公冶长为了脱罪而编造的谎言。

尽管公冶长一再强调自己的清白,但官员们还是决定将他关进监狱,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审判。

没过多久,那只鸟儿又飞到了衙门的屋顶上,高声鸣叫着:“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兵侵我疆,快去禀告莫彷徨!”公冶长听到鸟儿的叫声,心中一紧,他知道这鸟儿不会无缘无故地来报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公冶长急忙托狱卒将这个消息转告给衙门里的官员。官员们起初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但考虑到公冶长的名声,还是决定派人去查探一下。果然,探子回报说齐军真的来犯了!

由于公冶长的及时预警,官员们得以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成功地抵御了齐军的进攻,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祸。这件事情过后,官员们对公冶长的能力深信不疑,他们意识到公冶长确实能够听懂鸟语,之前对他的怀疑完全是错误的。

于是,官员们立刻下令释放了公冶长,并还给他一个清白。公冶长终于重获自由,他感激涕零,对那只报信的鸟儿更是充满了敬意。

孔子得知了这件事情后,对公冶长的遭遇深感同情。他认为公冶长虽然被冤枉入狱,但他的品德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因为他的特殊才能而招致了误解。孔子坚信公冶长是一个正首善良的人,值得信任。

因此,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可妻也。”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偏见,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曾经被囚禁的年轻人。孔子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弟子品行的高度认可和信任,这一举动也让公冶长倍感温暖和鼓舞。

错乱章节催更!